3、停火线上的妥协
在这段谈判中,联合国方曾想以开城作个换地的交易,但被中朝方拒绝后,就军事分界线问题基本上没有节外生枝了。不过其间发生了一次有趣的事件,在核定分界线时,中朝方坚持一处高地属他们占领的区域,联合国方代表当着中方代表的面将电话打到该高地的战场指挥官那去核实,中方代表解方将军被对方先进的通信能力弄得非常尴尬,这时他身边参谋小声说道“这个地方今晚就是我们的了”,不料这句话被在场的联合国方翻译听到了,并迅速传到了那个高地的战场指挥官那。但是当晚,严阵以待的联合国方还是丢掉了这个高地,因为**派出了没有人能够预料得到的大部队来进攻这么一个小小的山头。
就军事分界线达成协议之后,马上就遇到了一个关联的问题,就是停火的时间,中朝方提出既然军事分界线已经确实,就应当马上停火,但联合国方鉴于以前谈判的艰难,担心对方在解除军事压力下更加会在后面的议题上纠缠不休(以后谈判的历程证实了联合国方的担心),坚持要在整个谈判议程全部完全后,才能实现停火,谈判的双方又一次争执不休。
这一次联合国方进行了整个和谈开始以来的最大的让步,因为华盛顿在考虑到国际**的影响后指示李奇微在时间问题上可以做出让步,接受中朝方即时停火的提案,但应该给这个停火加上一个时间限制。这一让步,虽然在国际**上联合国方不至于陷被动,但是,在军事上,他们却付出了惨重的代价。因为中朝方得到了极其宝贵的30天,在这30天的时间里,他们在开战以来,能够在光天化日之下大肆修筑工事,这在以前是不可思议的,因为前线上任何的人影晃动,都会招来雨点般的击或轰炸。
大概ZG人从事工程有天生的突击能力,所以**得以经常炫耀他们的建设速度,比如在SARS暴发期间,就有七天(还是10天,记不得了)时间建好了小汤山隔离医院的现成例子,这大多并不是吹嘘,而是有事实,在朝鲜战场上,这种能力甚至得到对手的敬佩。30天时间,已经足够**将他们的阵地构筑得坚不可摧了,何况还是在完全没有空中打击的30天里,同时,30天的时间,还让他们抢运了大量的战争补给。停火的限期过去后,联合国方发现,横在他们面前的中朝方的阵地,已经不太可能再让他们实现任何的军事企图了。虽然战事几乎每天都有发生,但战线已经没有什么改变的指望了,通过军事压力促使和谈取得进展的手段变得很不灵光了。
从7月开始的谈判,到11月下旬达成军事分界线的协议,这段时间其实只耗时还不到整个和谈的四分之一,以后的谈判焦点主要就在战俘问题,而中朝方之所以能够在战俘问题上与联合国方对峙一年半还多的时间,实际上完全得益于联合国方在停火时间上的让步。
4、剩余议题
解决了军事分界线后,剩余议题就是有关停战的保障问题、战俘问题和向各自ZF的建议,其中的停战保障问题的主要争执在于监察问题、官兵轮换问题还有就是北韩机场的恢复和新建问题。
就监察问题,中朝方很快就同意了这个原则,并提议让中立国来执行监察,但在中立国的定义上双方又发生了严重的分歧,苏联能否算作中立国成为分歧的焦点。官兵的轮换问题,中朝方开始是拒绝认可联合国方的部队轮换的,而联合国方要求每月7.5万人的轮换以及必需物资的补给,经过多轮谈判后,达成了每月3.5万人轮换的妥协。北韩机场的恢复和重建问题,联合国方提出不准北朝新建,甚至恢复机场,但遭到对方的强烈反对而陷入僵局。
为了加快谈判的进展,联合国方提出将战俘问题提上来先谈,但是,这个原来以为没有问题的问题却成为谈判的最大问题。
战俘的志愿遣返最早是由联合国方的心理战专家提出的,当初的设想是如果能够让中朝方的战士免除被俘后遭受遣返的命运,他们在战斗中主动投降的可能性就会增加,这个建议很快得到了最高统率的注意。此外很多北韩的俘虏拒绝承认他们是北韩人,这些人多是原南韩军的士兵,被俘后经过“思想改造”后编入北韩军的,有的还是原南韩的百姓在开战初期被征召入北韩军的,还有的根本就是南韩的平民,被联合国军误认为是北韩游击队而成了俘虏的,所以,他们都强烈拒绝被遣返的命运,甚至不惜以死抗争。
根据这种情况,还考虑到北韩实际上已经开了将俘虏编入军队的先例,已经违反了日内瓦公约,联合国方提出了自愿遣返的提案,并提出以国际红十字会来监督甄别过程来保障自愿遣返的公正性。但这个提案一开始就遭到中朝方的强烈反对。
正当谈判僵持不下时,联合国方有个参谋提出了一个建议:向中朝方透露一下可能自愿遣返回国的人员数量,也许能够打破这个僵局。于是联合国代表做出了这样的尝试,向中朝方透露了他们估计的可能愿意接受遣返的俘虏人数,这个数字大概是11.6万人。果然是一个非常聪明的主意,如果后来甄别的结果与这个数字基本吻合的话,朝鲜战争的停战很可能就在1952年的5月间实现了,但是由于联合国方原来的设想是通过诱导性的问话:“比如如果你选择不愿遣返,你的家人就可能受到迫害。”如果俘虏在此时表现出稍微的犹豫,就将他列入自愿遣返的行列。而且为了消除俘虏的疑虑,还要求中朝方发表一个俘虏回国后不会因投降而受到处罚的声明,由于采取了这么多防止俘虏拒绝遣返的措施,所以,压根没有想到不愿被遣返的俘虏人数会如此之多。
甄别审查在除去扣押着约3.7万俘虏的7个看守小区外基本上顺利地进行,但到了第3天,审查的结果已经让联合国方大惊失色,这三天时间审查完一半大约是6.6万位俘虏,但拒绝回国的已经多达4万人,即使将未审查的全部当作愿意回国的,自愿回国的俘虏人数也只有9万余人,比11.6万的原估计数少了2万多人,这还是在将未做审查的全部当作自愿回国来处理的结果。当联合国方告知这个自愿回国的俘虏人数后,中朝方的代表震惊得有点目瞪口呆,等他们回过神来后,就以要对数字进行研究为由提议休会,随后便忽忽地走出了会场。
战俘问题碰到了最大的暗礁,谈判从此陷入困境,在随后的一年零三个月的时间里,联合国方撤回了机场问题的要求,但丝毫没有动摇中朝方拒绝自愿遣返的决心。不久,应该算比较温和的李奇微将军接替了艾森毫威尔的军职调离了亚洲,接替他的是接近鹰派的克拉克将军,在1952年的10月,发动了那场著名的上甘岭战役,在作战计划中,第8集团军的司令估计这次战斗约有200人的伤亡和耗时5天。但经过几个星期的战斗,联合国方付出了9000人的伤亡,才攻占了上甘岭的一点点阵地,用军事压力迫中朝方在谈判桌上让步的努力再次遭到了巨大的损失而不得不停止。而这个时候,中朝方也再次发动了他们所擅长的宣传战:大肆指控联合国军使用了细菌武器。总之,和谈的希望眼看着变得越来越渺茫,双方的伤亡数字却一天一天地不断增加。
情况一直持续到1953年3月才有所缓和,而正好是斯大林嗝*的日子,很多人都会在这两件事之间做出联想,包括我本人。
但这时,李承晚却跳了出来捣乱,在他的坚持下,克拉克要求中朝方同意将不愿回国的俘虏就地释放,而不是交给中立国印度,因为李承晚根本不承认印度是中立国,这个要求当然遭到中朝方的拒绝,而此时,克拉克做出了他最错误的决定:轰炸北韩的水坝。
局势发展到现在,妨碍和平到来的已经不是共方,而是李承晚了,他不但宣布不接受联合国与中朝方的协议,还扬言要继续战斗,并擅自释放了不愿回国的北韩战俘。而**方面积蓄已久的战斗力终于找到了一个尽情渲泻的机会,再一次向南韩的军队发动了久违了的怒涛般的攻势。这次攻势的矛头直接指向南韩的主力首都师,并将它彻底击溃,在这次进攻中,南韩人为他们破坏停战的努力付出了5万多人伤亡的代价,而中朝方也得到了胜利停战的心理安慰。
在这场旷日**的,关于俘虏问题的纠缠中,联合国方实际捍卫了约5万名俘虏的自由,但为此却付出了12.5万人的伤亡,如果按这次战争中联合国方死、伤的比例计算,约有3.2万人因为5万位俘虏的命运而结束了年轻的生命。俘虏与战士,谁的生命更加宝贵呢?
5、俘虏去向和双方损失
联合国方最终确定的对方被俘人员共计有105097人,因为李承晚在此前擅自释放了3万多位拒绝回到北韩的战俘,其中**方为21374人,自愿回国的人为82493人,其中**方为6670人,后来又有440人选择了回国。中朝方确定的对方被俘人员共计13803人,自愿回国的为13444人。
在整个战争中,联合国方伤亡共计429169人,其中美军为142091人,而美军的阵亡人数约为3.7万人。据联合国军推测,**军队阵亡人数大致在40万左右,这与我的猜想基本相符,我是根据长津湖双方的伤亡比例进行猜测的,那场战役中、美伤亡比例是10:1,虽然那是一场最为极端的战例,但考虑到**方的敌人并不只美军,还包括南韩等,因此我认为整个战争的阵亡大致是美军的10倍应该是不会错到哪去的,所以我猜测**军队的阵亡人数约为37万人。
本文来源:[玫瑰网,www.mgq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