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免费注册玫瑰网
该文章有可能违反相关法律法规,本站已屏蔽访问!
漫谈朝鲜战争(一)

尚英发表于| 人气:1168

漫谈朝鲜战争(一)

一、朝鲜战争的起因

在二次大战的太平洋战场上,美日争战的残酷使得美国军队遭受了惨重的伤亡,战后美国的统计,阵亡人数超过了30万人,美国人也因此过高地估计了日本的战斗力和捍卫天皇的决心,而且当原子武器还没有研制成功之前,也不可能预计到它巨大威力一下子就使得日本人魂飞魄散。因此美国在评估彻底打败日本所必须付出的代价时得出了相当悲观的结论:阵亡将超过100万人。这对于美国的**和美国**来说,实在是一场无法面对的灾难,在这种情况下,摆在美国的**面前也就只有两条路,一是接受日本的有条件投降,提前结束战争,二是寻找夹击日本的支援力量,也就是找一个分担损失的伙伴。

第一条路无疑可以大大地降低人命损失,大概也很容易取得日本人的认同,但却与美国人参战的初衷相违背,而且也不符合盟国间达成的必须彻底打败法西斯的共识。因此美国人可以选择的,只能是第二条路,而被美国人选中的夹击日本的伙伴就是苏联。

美国之所以选择苏联,其实也是不得以而为之,本来他们可以有更好的选择,那就是中国。令人遗憾的是,那时的中国,无论是正面战场的国军,还是号称深入敌后的共军,对日本都是消极避战,自己人争地盘搞磨擦倒是接连不断。虽然国军参加了盟军保卫缅甸的战斗,但除了孙立仁一部退进印度,保持了比较完好的建制外,其余基本上覆没于热带丛林之中,戴安澜将军就在此役阵亡,缅甸也落入日本人手中,

这次保卫缅甸,中国军队的表现让人大失所望,而且主将杜律明拒绝退入印度,将十余万大军带入了罕无人迹的热带丛林,致使全军覆没。更让美国人看低中国的是统率这支远征军的美国将军史迪威惊异地发现,中国军队居然不听从他的指挥。在西方军队中,谁是指挥官,军队就听谁的命令,在被任命为指挥官的同时也就被授予了指挥权,所以在中国军队中成了孤家寡人的史迪威认定中国军队不过是无能,而且无视纪律的乌合之众。其实,中国军队并不象他理解的那样不堪,只是他们历来不是**的军队,致使号称国军,而是私人的军队或者是家族的军队,军队只听从某一个人的命令,向某一个孝忠,所以掌握兵权的人往往会让统治者坐立不安。前线指挥官的对中国军队形成的概念,对于身处后方的美国ZF的影响是难以估计的,中国军队无能、目无长官而且不守纪律的印象就在这样深种在美国ZF和美国民众的脑海了。

而在中国大陆的中国军队更是毫无建树,当年独力对抗日本时还过台儿庄会战那样振奋人心的大捷,还过有武汉保卫战这样成功的撤退。但自从美国人打入战团后,特别是到了日本人身太平洋战场,注意力不在中国大陆之后,国军表演了一出一出的全线崩溃。对ZG人的失望,使得美国人不得不求助于苏联。

那么,当年的中国,是否有能力表现得积极一点呢?我想,应该是可以的。在太平洋战争暴发后,特别是中途岛战役之后,日军的主力,实际上已经大部分用在了太平洋战场,而在中国大陆,日本依靠的多是被称作伪军的投降了的ZG人。而这些伪军对日本的忠诚,实际上是和国军的战场形势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国军的形势越好,他们对日本的忠诚度就越低,而战斗力也就越低,反正的机会就越大。此时国军越是采取积极主动的作战态势,就越会让他们相信国军的形势在好转,日军的形势在恶化,他们反正的机会就会越来越大。反之,国军越是消极避战,就越会使他们相信日军的强盛,从而更死心踏地为日军卖命,日本也就可以出更多的兵力投入太平洋战场,这样恶性循环,形势也就越加不容乐观,中国对太平洋战争的支持就越轻微。太平洋战争暴发之后,特别是中途岛一役,日军精锐以及海空主力已完全被美军所牵制,中国趁机反击,收复失地,不但可以更有效地支援正面作战的美军,还完全有可能夺回出海口,从而避免那场徒劳的缅甸远征。当时李宗仁先生就曾有此议:由广西东进湛江,再以雷州半岛为基地,对日本与南洋的海上运输线实施空中打击,从而有效抑制日本的海上运输能力,削弱它的作战能力,为美军的海上作战提供有力的支持。可惜,蒋介石没有接纳李宗仁先生的提议。

正因为ZG人如此不争气,才使得美国人将希望转向苏联,直到1945年初,美国才完全放弃对中国的指望而转向苏联求援。从而给了苏联手亚洲的机会,同时还将牺牲中国利益的雅尔塔协议作为对苏联的回报,这样才有了后来的以三八线为界,分别接受日军投降的势力范围划分,接下来,就跟欧洲一样,凡苏联占领的**,都出现了D政权胜利的局面。而这个机会同时也间接引发了国民D政权在中国大陆的终结,从而将世界的格局从另一个方面引向这场朝鲜战争。历史就是这样无情,这场牺牲了几十万中华儿女,让中国隔离于世界二十多年的朝鲜战争的苦果,其实是ZG人自己有份种下的。

将亚洲局势引向朝鲜战争的另外一个大国就是美国,虽然它在45年初放弃中国转向苏联求援是无可指责的,但到了457月的波茨坦会议上,还在向苏联求援,就不得不说明它的短视。这个时候的杜鲁门总统不可能不知道原子武器已经制作完成,而原子威胁将使美军无敌于全球,这个时候还在向苏联求援无疑是一个毫无远见的决定。

除此之外,过早地放弃中华民国,也是美国本不应犯的过失,49年春,李宗仁先生代理总统职务时就曾预言道:如果现在美国帮助中国阻止主义的扩张,只需要10亿美元,但如果今天拒绝支付这10亿美元,今后它要在远东做同样的事,即使多花100亿美元,也不会有同样的效果,而且还将使美国青年不得付出血的代价。以后的事实,充分证明了李宗仁先生的先见之明。美国果然在朝鲜付出了远超过100亿美元的代价,还附带上近38千名美国青年的生命。

虽然10亿美元是否真的能够帮助李宗仁将军守住长江将永远是一个未知之数,但李的失败决非仅在于军事上,蒋介石的牵制甚至拆台也是他失败的重要原因,完全有证据显示蒋在下野后已经决心放弃大陆经营台湾,并将大量的黄金和外汇储备运往台湾,这确实让蒋家日后在台湾的统治创造了一个宽松的财政环境,但此举对岌岌可危的大陆局势,无疑是雪上加霜。此时,若有10亿美元的雪中送碳,对抵消这些消极因素肯定会有巨大作用的,以李宗仁在抗战中表现出的善于团结各方势力的才干和魅力来看,他也许真的有可能即稳定后方生活物质,又稳定前方军心,国军中发生的很多的“起义”事件也许就不会发生,这些“起义”的**,特别是国军的海军,可以说是守住长江的一张王牌,失去海军的舰队,江防无疑已经洞开。

美国放弃了中国大陆,局势向朝鲜战争又迈出了一大步,到这个时候,能够阻止这场战争的也只有美国人,唯一可能的办法就是迅速地将壮大南韩的实力,使之足以与北韩对抗。但是,美国又一次错失了机会,不单没有及时充实韩国的军力,还将南韩和台湾排除到战略防御圈之外。1950年的15,当时的美国总统发表了一则声明,其中就有“不打算运用武力干涉目前(台湾)的局势。美国ZF不会走一条导致其介入中国内部冲突的道路。美国同样不会给福尔摩萨的中国军队提供援助或出谋划策”这样的句子。一周之后,当时的国务卿艾奇逊又向全国新闻俱乐部发表了另一则声明,明确地将台湾和南韩排除在其防卸体系之外。至此,亚洲的局势便无可避免地走向朝鲜战争了。

另外,美国对**的挑衅也是将**引向朝鲜战争的一个原因,虽然很多人可能不承认这一点的,但只要他们注意到以下的事实,我相信至少有部份人会转变原来的观念。

50年的627,也就是朝鲜战争开火后的第三天,杜鲁门总统就公开宣布已经命令第七舰队进驻台湾海峡,隔离台湾和大陆。当时,没有任何证据能够显示**与北朝鲜的进攻有关,此举无疑向**传递了这样一个信息:在美国的眼里,**是北朝鲜的同伙。当然,这也可以理解成为一种姿态,一种安抚国内民意的姿态,当国内民众普遍认为**是北韩的同伙,那么美国的**家也只能认同这种民意。但这样的姿态在**心目中造成怎样的影响,也是可以想象得到的。这种先入为主的影响将大大削弱、甚至完全抵消美国日后所做的避免挑衅**的一切努力。同时也向**表明,美国已经违背了自己在年初发表的两则声明的承诺。这在**眼里,美国几乎就是一个背信弃义的国际骗子。

几乎是与此同时,又发生了另外一件事情,此事对**的刺激我认为甚至超过了第七舰队事件。当时麦克阿瑟将军请求华盛顿批准他派一个调查组到台湾调查台湾的防务情况,在得到批准后,却做出了令各方都瞠目结舌的举动:亲自来到台湾并刻意让传媒大肆宣扬。

这两起事件,究竞在多大程序上影响了北京对韩鲜问题的态度,外界是无从得知的,但如果完全否认这种影响,则无疑是不愿正视历史事实的态度。当时如果能够通过英国这样与**保持接触的盟国向**传达一下美国ZF的真正意图,解释一下民主ZF对民意的无奈,以及麦帅的行为只能代表他个人,与ZF没有关系,甚至还可以就此事发表一个声明,如果这些都做了,也许**日后的反应不至于那么激烈和义无反顾,至少现在于我们都会承认,美国确实没有挑衅**的意图。

二战之后,世界的局势走向了朝鲜战争,在这个历史进程中,中国和美国都是不可以置身事外的,而美国的民意在其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影响,这不得不说是民主政体的一个天生的遗憾,正如有位伟人说过,民主不是最好的制度,只是最不坏的制度。民主虽然不能造就远见灼识的**家,但也排除了以“远见灼识”为名的对社会的伤害,虽然会造成暂时的困难和痛苦,却不会造成长久的灾难和浩劫,关于这一点,ZG人的教训应该是最深刻的。

二、关于北朝鲜军中的中国官兵

有很多资料都能够证实在朝鲜战争开战之时,北朝鲜军中有大量的曾在**军队服役的官兵,据日本陆战史研究普及会编的《朝鲜战争》一书记载,韩战初开时北韩军总兵力共有10个师和2个独立团,另有1个装甲旅,1个装甲团还有一些兵的建制,其中第1师和第4师均有一个保留了原**军队建制的团;第2师也有很多从中国回国的官兵,但没有保留**军队建制的单位;第3师是北韩军的主力,装备最完整,战斗力也最强,是南进的主攻部队,而这个师中只有极少量人员是从中国回来的;第5师和第6师基本上就是原**军队的建制,可以说他们曾经就是**的部队,现在只是换了军装而矣,第7师也是由**军队中的朝鲜人组建而成的,而且这个师人员最多,但由于在开战前两个月才完成组建,人员虽多,但战斗力却不强,开战后不久就被整编为第12师;第10和第13师也是有原**军队为主编制成师,但缺额较大,两个师实际上只有一个师的人员和战斗力;第15师也是在开战前不久才完成组建,军官有部份来自**军队,但人数也不多;2个独立团基本没有**军队人员;装甲部队基本上是从苏联回国的,有部份人员还不会说朝鲜话,他们在军中被称作苏联人。

从中国回归的朝鲜军人中,大致有以下四类人:


第一类是那些在中国土生土长的朝鲜族人,这些人是由**军队在东北期间招募的,包括在日本占领期间的**游击队和内战期间正式招募的士兵,这一类,而且只有这一类才是真正意义上的ZG人。

第二类应该是在中国境内的朝鲜志士,他们人在中国,图谋的是朝鲜的利益,象击毙伊藤博文的安重根就是这类志士的代表。他们前赴后继,为自己的祖国贡献自己的力量,他虽然在中国,心却在朝鲜。许多人分散在中国的东北进行抗日活动,也有部份在中国其它地方,大多是当时的抗日游击队员,由于共同的目的,这些朝鲜人有的与中国的抗日游击队是互相溶合的,也有的基本维持朝鲜人为主的组织机构,后来成了朝鲜领袖的金日成当时也是中国境内的抗日游击队的首领,有传说他当时统率的游击部队只有几百人,实力并不大。

第三类是**改编的“满州国”军,占据中国东北的除日军外,还有一支并不为太多人所知晓的满州国军,这支军队的官兵主要来自朝鲜。作为征服者的日本,对于早些时候被征服的朝鲜人的信任度总是要超过晚些时候被征服的ZG人的,所以当“满州国”要建立自己的军队时,日本人便将信任度较高的朝鲜人掺进来,这样一样,“满州国”军的战斗力虽然无法与日军相提并论,但日本的忠诚,与日军不会差太远,毕竟朝鲜人此时已经臣服日本几十年了,年青的一代都是在孝忠日本的教育下成长起来了。

这支军队后来与占领东北的关东军一起被苏联人消灭,但其阵亡的人员肯定只是少数,大量的不是被找散,各奔前程,就是放下武器,当了俘虏。这些曾经是“满州国”军人的朝鲜人当中有的战后不久就回国了,其中有一位赫赫有名的人物,他就是后来让北朝鲜军队、甚至**军队都吃了不少苦头的韩国第一师师长白善烨将军。但回国是需要有一定的本钱的,两手空空的穷当兵的更多的只能选择继续吃粮当兵,这时要继续当兵也就只有**的兵可以继续当。

第四类是日本关东军中的朝鲜人,有资料显示,日本关东军中也有大量的朝鲜人,这些朝鲜人是日本军人,当时日本已经吞并朝鲜,日军在朝鲜组织兵源也是完全可以理解的。日军中甚至可能还有东北人,记得老舍的《四世同堂》中就有这样的描写:有个拉车的拉了个日本兵,到目的地后不肯给钱,让那个拉车的找了个偏僻的地方痛打了一顿,结果打出中国话来了,原来是个东北的兵。当然文学作品是不可以作为证据的,但作者这种描写应该不会是凭空想象的,日本这么一个小**,兵源终究会枯竭,找些朝鲜人和东北人充数是肯定的。

在这四类人中,真正应该属于ZG人的只有第一类,而我认为属于第一类的人数是不会很多的,因为这类人,在中国已经过了几辈子,早已经是安居乐业了,特别是在日本占领期间,他们总体上讲缺乏需要当兵的理由,因为他们根本就不缺少生活资料,用不着吃粮当兵,而且更不太可能成长成高级军官。

第二类人中的大部份应该在中国的内战期间就已经返回朝鲜了,因为这时的朝鲜刚刚复国,需要大量的干部,所以他们是不太可能会留在中国帮**打内战的。原因很简单,回国可以当官,留下却要冒生命危险打战,人本能的选择必定是前者而不是后者,所以我相信,第二类人中留在**军队中服役的肯定不会有太多。

留在中国投身内战的多是第三类和第四类人,也就是原“满州国”军和原日军中的朝鲜官兵。这类人本来的数量就最多,而且由于其在东北的经历,回北朝鲜后当官基本上是没有可能的,回南朝鲜当官的可能性虽然还有,但去南朝鲜的路途毕竟远的多,更重要的是还要路经北朝鲜,而在北朝鲜当权的人中,有许多曾在中国打游击,所以或多或少都会和他们结下仇恨,途经时自然就会担心受到他们的刁难,所以他们选择留下的可能性要比第二类人大的多。

在北朝鲜策划发动对韩战争的时候,很自然会想到这部分朝鲜人,因为他们经过三年的中国内战,有实战经验,更重要的是三年国共战争,证明了这些人对D的忠诚,这部分人回到朝鲜也就顺理成章了。但如果因为他们曾在**军队中服役,就将他们算作ZG人,那就末免有点强加于人了。在当时的国际环境下,国籍并不象现在这么清晰,如果本人认为自己是朝鲜人,别人也就不能硬要将他当作ZG人的。的大儿子毛岸英也曾在苏联军中服役,难道他会因此就成了苏联人不成?


这些曾经在**军队服役的北朝鲜军的官兵,在战斗中肯定起了很大作用,但并不是战争初期北朝鲜军队取得顺利进展的决定性因素。决定性的因素不是人,而是坦克。

在韩战初期,北韩势如破竹的决定性力量是北韩拥有的150辆苏制T34坦克,T34坦克在二次大战中苏军的主力坦克,也是二战中最优秀的中型坦克之一,为苏军最终扭转战局发挥了无可替代的作用。当这种坦克出现在朝鲜战场上时,南朝鲜军对它束手无策,因为根本就找不到可以对付它的武器。造成这个局面其实也要归咎于美国,因为美国拒绝了南朝鲜军装备坦克的请求,理由是朝鲜的地形不适合坦克优势的发挥。的确,朝鲜平地少,山地多,道路狭窄,而且有很多桥梁是不能承受坦克的重量的。因此,美国拒绝南韩的坦克请求可以说是理由充分。但他们却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就是认定苏联人也持与他们相同的观点,所以连反坦克的武器也没有配备给南朝鲜军。事实又一次教训了自以为是的美国人,苏联人偏偏就将坦克武装给了北朝鲜。正是由于T34坦克无可抗拒的突击能力,不但使南韩军队兵败如山倒,即使美军亲自出马,也只能是一触即溃,最先参战的史密斯特遣队和紧接着投入战斗的24师,均被北朝鲜军轻易击溃,连师长迪安少将也成了北朝鲜的俘虏。直到后来美军将新式的3.5英寸的反坦克火箭筒运到朝鲜,北韩鲜军的坦克优势才受到抑制。

后来,由于美军的参战,大量的北朝鲜军人被截断退路,不得不留在南朝鲜,有的散落在民间,大量的进了俘虏营,安全地回到北朝鲜,并且从三年的朝鲜战争中幸存下来的那些曾在**军队中服役的官兵就已经很少了。后来,中朝关系恶化,许多从中国回到朝鲜的干部,包括从朝鲜战争的幸存下来的曾经是中国军人的朝鲜人,都不同程度地受到了清洗。这些人中很部分后来又回到中国,从此心甘情愿做ZG人了,其中有一位曲作家,名叫郑律成。不知道还有没有人记得《延安颂》这首歌,这其实是一首旋律很优美的歌,它的曲作者就是郑律成。

这些归去又归来的朝鲜人,归去时肯定是认定自己为朝鲜人,而在归来时,也肯定不再认自己为朝鲜人了。他们在朝鲜有过怎样的经历,又是怀着怎样的心情走完自己的人生旅程的,大概只有那些五、六十年代满怀热情回到中国,八十年代又心灰意怜地再度出走的华侨能够很好地理解。



本文来源:[玫瑰网,www.mgqr.com]

注册玫瑰网会员可以写自己的故事!立即免费注册
尚英 更新的故事
我要评论:
更多>>
  • 🙂
  • 😂
  • 😘
  • 😅
  • 👍
  • 💰
  • 💞
     


下一篇:lomo上一篇:我是怎么了

客服微信号:mgqrkefu       官方客服QQ:278206907(周一至周五 9:00-17:30)     咨询客服    客服中心

    

法律声明:禁止未成年人、色情服务者、婚姻幸福者注册,禁止在本站发布任何色情信息。为避免误导,原玫瑰情人网正式更名为玫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