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现实生活中,“禁果效应”也是屡见不鲜的,我们在教育学生时,不宜硬性禁止,应该善于做疏导教育。只用这样,“禁果效应”才会降低强度。马克思很早就对“禁果效应”做过论证,他指出:“一切秘密都具有诱惑力。对社会舆论自身来说是一种秘密的地方,形式上冲破秘密境界而出现在报刊上的每一篇作品对于社会舆论的诱惑力就不言而喻了。”(《马克思恩格斯全集》1卷74页)的确,在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 所谓“新新人类”,常常有尝试“禁果”的愿望和冲动。就青年男女而言,有强壮的肌体、情感的幻象和情欲的饥渴,自然,偷尝“禁果”在开放的环境中易被点燃。弗洛伊德有过有关人类“性”话题的剖析——??或情欲是人类的“力必多”,即情欲是爱的能量释放!
偷尝“禁果”,即“失身”。而“失身”,泛指男人或女人的性关系,不论是否出于自愿,都叫失身。现实生活中,男女“失身”的情形有多种,有为了利益、为了爱情、为了性满足,也有被强暴等。《易·系辞上》:“臣不密则失身。”另指失去贞守;沦落。旧特指妇女失去贞*等。譬如,1.偷尝禁果青春少女,感情丰富而理智脆弱,对于性充满了神秘感。在恋爱期间,由于对异性的爱慕,对方亲热的举止、温柔的语言、含情脉脉的目光,都会激起少女心中埋藏已久的热情。就象酒精遇火,一接触就燃烧起来。2.追求性满足享受型女性的失身,不但没有这种痛苦感,反而感到一种满足。她们对人生价值、幸福观、性道德没有一个正确的认识,追求“性自由”,轻视贞*,认为那是封建意识。3.追求利益而失身,既没有痛苦,也没有性满足,而只有某个方面的“成功感”。为了达到性以外的某个目的,主动献身,比如为了招工、升迁和获得更多的物质享受等。
另外,在旧的传统观念中。例如,新婚时要“验贞”。不论是什么原因,只要不“见红”,这个女子就会受到残酷的歧视与打击。有人认为,“失身”与否,主要是指是否是**,如果不是明媒正娶,不论是什么原因,失去了**身,就叫“失身”了。贞*对女子特别是少女来说确实很重要。但现代的伦理观念认为,女子失身与失贞不能等同起来。一个女子遭人强暴,拼命反抗,虽然最终因势单力薄而失了身,但她的心仍然是贞洁的。本世纪20年代,我国一位青年写信问胡适先生:“一个女子被人污辱,不是她自愿的,这个女子是不是应当自杀?若这样的女子不自杀,她的贞*是不是算有缺陷?她的人格尊严是不是被减杀?”胡适先生肯定地答复:“女子为强暴所污,不必自杀,这个失贞的女子的贞*并没有丢失。”
“禁果效应”之所以受到人们的青睐,是因为它有效。如果再有人变幻花样,举一反三,那么它的作用会得到更大的延展。有些人为了赚钱便利用了人们的这种心理,诸如***人禁看的电影,不满18 岁莫入的网吧,如《金瓶梅》就以“禁书”而闻名等等。比如在我国有关性及性教育问题就是如此,早在一个世纪以前,清末“戊戌变法”的**之一谭嗣同就主张不要把性问题神秘化,他说比如“藏物于箧”,不让人看,则人们愈想看,如果把它公开出来,人们也就不以为奇了。性本是一种自然现象,生理现象,然而却有不少人一听到“性”这个词,总把性和黄色、?秽、低级、下流联系在一起。恩格斯曾经批评那种认为研究性问题就是?秽、邪恶的假道学传统,他说:“法国社会主义者也应当有一天公开地扔掉法国市侩的这种偏见,小市民虚伪的虚怯心。”那么应如何对青少年进行性教育呢?
社会调查表明,随着中国社会“有色文化”的泛滥,一向被认为是净土的大、中学校园也面临前所未有的“性”冲击。家长应是孩子性教育的启蒙老师,父母的观念会深刻地影响孩子,困此在性教育中,做父母的首先应加强性知识和性道德的学习,对性及性教育应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其实,在学校教育中,这种“禁果效应”较为普遍,学校越是禁止的事情,有些学生越是要做。比如学校禁止学生上网,有些学生就偏偏要上网。就每个青年人的性意识和性行为而言,有本能激发情欲的一面,也有受“??观”引诱的另一面。其中,心心相印,“灵与肉”的结合,那才是真爱。青少年情窦初开,在不同程度上表现出对异性的好奇,富于幻想和爱慕异性等,不应看成单纯的性需求,它也是青少年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的表现。学校要做的工作就是正确引导,让学生树立正确的恋爱观,处理好学习和恋爱的关系。引导学生不要过早地偷食苦涩的“青苹果”,让他们正确的认识、合理的选择、理性的面对。当然也可以利用学生的好奇心,用“禁果效应”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到学习中去。
本文来源:[玫瑰网,www.mgq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