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是:美好爱情大凡是源于的现实挫败加上生活愿望,而非完全的生活素材,一段生活场景,高度艺术化后成为戏剧,电影,小说,野史,传奇是唯一的美好爱情概念的来处。
可怕的是被美好爱情概念熏染到骨髓,灵魂的同志们会把事实当戏剧,电影,小说,野史,传奇来实践!并自编自导男女1号的俊才佳人山花烂漫还带峰回路转柳岸花明的。
两者的最大不同之处仅在于戏剧,电影……你3小时内即刻了解发展,结局,转承关系享受美好爱情的经典,你于是就潜移默化认同了美好爱情的印象;
而现实的爱情呢?你竟需要一生直到弥留之际按25岁—65岁共40年计350400小时算:再浓的咖啡冲上350400倍的水,也是白水一杯!而且是好大好白的一大杯!
于是不能不怀疑了,所谓这爱情是否还有无意义,还存不存在?有人自我安慰说,转换为亲情了。那,既然都转换了,实际也就没有爱情的概念存在了,也就更没有美好爱情的概念存在了!!只是很多人就这一结论不承认而已,非要来一个升华的说法,的确有自欺欺人之嫌。
二是:生活方式,生活思维的多元化,时间变更下的任何可能性,带来爱情定义的多概念。
爱情概念的理解程度,不同年龄段,道德观念的若干不确定性以及差异性带来选择爱人的角色的不一致----,20岁前,28岁后,婚前,婚后,有孩子前,有孩子后,买房前,交车款后,刷牙前,洗脚后,**前,下床后等等,变数不定。
这不须应证,这是当然的了。只是你敢不敢承认了。
但不论怎样,不同时候不同意义的爱人真的可能很多,婚姻对象法规已规定只有一个。而且两者始终难以对应,你说你混乱不混乱,你弄得懂吗?
婚姻与爱情并非同义----不光指形态不同进程也不同;婚姻并非与身俱来,但爱情是。婚姻是人为的是社会性的,是社会制度化发展的产物;爱情是动物性的,人之初性情的产物。
世人云:“婚姻是爱情的升华”本是谬误,只是愚昧者的口号。
我所知道跟所看到爱情到婚姻的过程往往有2种结果:
1 没结婚登记,就没爱了或不适合结婚,分开了。
2 婚姻登记时,还有爱还将就,就结了。
如有第3种就是:已有一个完整的结果即婚姻登记了,但又产生另一个意外爱情,你又觉得有问题了。
完美爱情的出现不可能贯穿完整婚姻过程;也不可以只认结果即是完美爱情。
我的理解:
有结果的婚姻只会等于20%的完美爱情记忆但接近等于80%的完美亲情。(如我妈和我爸,你舅与你舅妈)
同样,几乎数据调换,看看以下,
20%的悲情爱情肯定等于0个有结果的婚姻但接近等于100%的完美爱情记忆。(如朱丽叶与老罗,梁山伯与小祝)
于是你要选择了:要有结果的婚姻选前者;要更多的完美爱情选后者。
要冒险的,心不甘的,要两者平衡的,还有一种,就是,你定义和你的情侣,一定是0个有结果的婚姻,当然,这可能是另外的一种完美爱情存在,你看现在的人会自找出路:
或者你把你的爱忘我地与你的爱人投入分享-----象游戏或是象戏剧里3小时的角色一样,能够把握自己情感宣泄自如,真实的饰演情感。只要你俩承受得了?要考虑清楚了。
故简单结论:
婚姻的携手相伴起居相随应证不了完美爱情;
悲情的离别或绝情的割裂同样应证不了不是完美爱情。
完美爱情与完整婚姻不会同时存在。你要二择其一。
完美爱情与完整婚姻本没有因果关系,是我们老想把它们俩生拉活扯。
结个婚好办,但爱情的形态更象是自,太奢侈了,一般人很少玩得起。
其实,老婆老公们快乐与否其实是与完美概念的争斗;是否自信并顽固至死都捍卫?或是你臣服妥协最终承认完美只是概念;其实,老婆老公们的爱情与婚姻还在,迷失的仅是你期望的美好信念被事实挤压近乎破碎,破碎的不是你的爱情与婚姻而是你假设的你眼中的爱情与婚姻。
(此篇在探究爱情与婚姻,未涉及真伪道德,不然老公老婆们更无所适从!)
本文来源:[玫瑰网,www.mgq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