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免费注册玫瑰网
该文章有可能违反相关法律法规,本站已屏蔽访问!
谈忠孝

哥只是一般发表于| 人气:1327

谈忠孝

自盘古开天辟地以来,在女娲捏泥巴造人之后,在中华大地上,有一支部族队伍在黄河流域安居定业,发展生产,繁衍后代;并相继收降周边部族,进化发展成为闻名世界的中华民族。

中华民族在形成以后,经历了原始社会、*隶社会、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直到今天的社会主义社会,一直生生不息,繁荣发展;成为当今世界唯一一个本土文化不曾被战争、侵略、自然等因素中断的文明古国的民族。这归根结底,主要是中华民族具有忠于**,要勇于为**的兴盛做出贡献的精神品质;有国有家,国亡家亡,只有**安定,繁荣发展,才能孝顺父母、报答**的先进思想。正所谓:“孝者先须安国。安国所以安家。安家所以行孝”。

我国古代社会中,“忠”即臣民对君主要绝对的服从,“孝”即子女对父母及长辈要尽顺从、敬养义务。忠孝是处理人伦关系的最重要的道德规范。孝的观念产生于原始社会末期,即母权制度向父权制度过渡的时期,由于血缘关系的明确和私有制的产生,子女可以从父母那里直接继承财产。为了表达对父母及长辈生育抚养的感恩、崇敬和哀思之情,天长日久,便产生了孝的观念。

春秋战国时期,中华民族本土上出现了百家学说,产生百家争鸣的现象。百家中各家思想家尽情发挥,积极传播自己的学说理论。就是在这种社会背景下,鲁国的大教育家、**家孔子,也将他创造的儒家学说向全国传播。他的儒家学说把“孝”扩展到宗族、社会、**,成为一种社会性的道德准则;还特别看重孝,把它做为其仁学的根本,他的学生还进一步说明了倡导孝梯之道的社会**意义。因为孝悌思想有利于维护封建社会的统治秩序,所以儒家文化中的孝梯思想受到历代统治者高度重视,并居于整个封建社会的一切道德规范的基础和首位。儒家把孝推广到社会,便移“孝”为“忠”。把维护宗法血亲关系同维护封建等级制度联系起来。于是忠孝便为一体,孝是忠的基础,忠是孝的结果,忠是孝的扩大,孝是忠的缩小。

七国争雄,秦始皇嬴政先后消灭六国,统一全中国,成立集权制度,“焚书坑儒”,使孔丘儒家学说被中断。楚汉相争,刘邦取得胜利,建立西汉,传至汉武帝的时候,汉武帝采取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使儒学在**上得到保证,并在思想上统治中华封建2000多年的历史,直到末清的覆灭。各朝各代封建统治阶级为了维护等级特权和宗法关系,竭力抬高忠、孝的作用,提倡愚忠、愚孝把忠、孝道德规范引向岐途。在这期间,“忠”、“孝”被无数英雄人物表现得淋漓尽致,轰轰烈烈。

古人云:“为臣尽忠。为子尽孝。乃天理之常。人伦之本。使为臣不忠。则君复何望于臣。为子不孝。则父复何望于子。畜生禽兽之不如。安可言人乎。”亦云:“忠者。尽心无欺之谓。”古人认为一个人在家能孝顺父母,在朝就能忠君。可以见得,古人对待人物的看法或者评价某一个人品质的好坏,都是从他是否遵守孝道,忠于**来衡量的。所以以前的君主选择臣子都是先考察他是否尽孝,再综合其他要求决定是否录用,所以便有“求忠臣于孝子之门”的说法。“举孝廉”就是汉朝发现并使用的一种选拔官员的方法,规定每二十万户人家每年要推举孝廉一人,被举之学子,除博学多才外,更须孝顺父母,行为清廉,再由朝廷任命官职。这样的官员不仅能维护统治者的办事,更能维护统治阶级的稳固和统治,再者可以作为全国百姓尽忠孝的标杆,模范。

古人云:“身体发肤,授之父母。”父母给予了我们一切,回报父母,是理所当然的。然而有些人忠于**,却未能尽到孝道;有人孝顺父母,却未能报效**。所谓“忠孝不能两全。”亦为其理。

花木兰,西魏时的一位普通的一位女子,因家中无大儿,父亦体弱多病,加上边关军事告急,便毅然决然的男扮女装,替父出征,可不知,这一去,便是十几年的刀光剑影,没有一日可以消停。可是,巾帼不让须眉,因为战前的充分准备和战时的临危不惧,虽然天天提心吊胆,但是木兰挺了过来,不仅为**出了力,抵御了外族的入侵,还令父亲得以安享晚年,可谓忠孝两全。

有时候,忠与孝不是一定可以两全的,因为自己的信念或者能力,有许多人往往选择了孝或者忠其中的一种。

有人说,既然“身体发肤,受之父母。”,那自己的一切都是父母的,如果将其至于危险之中,就是将父母的“财产”至于危险之中,难道这就是孝吗?是的,我们的一切的一切都是从父母那里得来的,但是,孝是孝顺父母,我们就因让父母的生活更加美好,若自己去报效祖国,就有可能牺牲,但是忠于了**,俗话说:“有国才有家。”报效祖国,从某个意义上来讲,就是孝顺父母,虽然父母会佷伤心,但是时间会抚平伤痛,留给父母更多的,是对于子女的欣慰。

有时候,忠于**,就是孝顺父母,那孝顺父母就是忠于**吗?像文天祥这样,为了自己的祖国,为了保卫自己的祖国,即使自己的国人只剩下一点点人了,因为只有忠于自己的祖国,才是真正值得尊敬的人。自古,忠孝的人,都是受人尊敬的人。不忠不孝,只能落个千古骂名。

宋朝的民族英雄岳飞,是一位出色的军事指挥家,他缔造的“岳家军”军纪严明,所向披靡,令金兵闻风丧胆;他一生爱国忠君。他舍生忘死,一次次浴血疆场,只为抵御金寇,收复失地,迎请二圣还朝,维护宋王朝的统治。

他沉默寡言却很有志气,师从箭名师周侗和手陈广,练得武艺超群。他勤于读书,尤其爱读《左氏春秋》和孙吴兵法。在母亲姚氏的教诲下,岳飞脑海里深深地刻上了忠君报国、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已任的信念。自1122(北宋宣和四年)1129(南宋建炎三年)8年间,岳飞先后四次从军,跟随七任长官转战黄河南北,抗击金兵。他背负着岳母亲刺的“精忠报国”四字,满怀着一腔报国热忱,在战场上奋勇杀敌、屡立战功。但是由于他年轻气盛、意气用事,加之南宋朝廷软弱**,岳飞的军旅生涯充满了艰难曲折。他曾因越职上书,反对朝廷避地东南而遭到革职;曾因率部擅自行动而险遭军法处决。但智勇双全的岳飞凭着坚定的爱国信念,凭着过人的勇力和超人的智慧,抗阻住了金军的铁蹄,也抗住了厄运的袭击,在挫折和困境中逐渐成熟起来。
1128
年春(南宋建炎二年),岳飞跟随抗金副元帅宗泽在黄河以南连续击败金军。7月,宗泽病逝。岳飞悲痛之余,暗暗立誓要完成宗泽的遗志。1129(建炎三年),接替宗泽官职的杜充面对金军的大举南侵,决定丢弃汴京南逃。岳飞被迫随军退至建康(今江苏南京市)。这年10月,金军在兀术率领下,兵分两路,自长江北岸马家渡渡过长江。宋军的江防战线不堪一击,顷刻间土崩瓦解,杜充叛降。宋高宗赵构率黄潜善、汪伯彦等人慌忙继续南逃。岳飞则以统制官身份串部自成一军,转战江南坚持抗金斗争。

为了胜利完成北伐任务,岳飞严格训陈军队,大大提高了战斗力,将士无不以一当十。他又根据敌人兵力分布,扫荡了开封外围。经过两个月的进攻,连克十几座城池。金军与岳家军在郾城、颖昌进行会战。岳飞孤军深入,指挥若定,取得了大败金军的辉煌胜利。战后.金军不得不哀叹:“撼山易,撼岳家军难”。金军统制王镇、统领崔庆等带领全部人马投降岳家军。龙虎大王突合速账下的心腹禁卫,也接受岳飞的旗榜,率部从北方来降。

岳飞,一个农民的儿子,把母亲的谆谆教诲铭记于心,舍生忘死为**收复领土抛头颅洒热血,沙场奋血浴战;把“忠”、“孝”演绎得出色绝妙,为后人所敬拜。

忠孝在中国应经风行2000多年,对今天是否还有是在的意义呢?

忠孝作为调节社会人伦关系的基本规范,有它自己的起源、发展轨迹,既有阶级性又具有全民性,包含着丰富的社会历史价值。在改革开放,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生活物质的新的历史条件下,继承和弘扬忠国孝亲的传统美德,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古老的中华民族向来提倡忠孝道德,形成了光耀千秋的传统美德,而体现这一美德并使之大放异彩的主体,不是或主要不是历代统治者和道德家。虽然统治阶级中也不乏*高尚的仁人志士,但可以肯定地说,劳动**的这种传统美德,要远比统治阶级载于史册的忠孝典型感人得多,高尚得多。因为只有劳动**才能真正体会到生活的艰辛和父母养育子女的不容易,因而,劳动**的敬老孝亲的自然纯朴的情感更强烈,自古就有“寒门出孝子”的说法。《诗经》中就有关于感受父母养育之恩的描写:“哀哀父母,生我劳瘁”。如果没有真切的体会和自然的情感,哪里会有如此千古绝唱!

千百年来,这一主题,一直在中华民族中传唱。唐诗中的《游子吟》,这首朴实无华,却能催人泪下的诗句是对中华民族广大母亲颂歌是劳动**心中知恩图报,敬爱双亲的传统美德的真实流露,上层统治阶级哪里能体会得到而“忠”的道德情感,表面看来,只是统治阶级内部臣子,达官贵人,仕大夫的道德体验。实际上,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劳动**更能感受到**兴亡,社会治乱,民族强弱与他们的生产生活的密切关系,从而产生“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对**民族的忠贞。如果说封建仕大夫、达官贵人和臣子之“忠”则主要表现为忠于“天子”的话。那么,劳动**的“忠”则主要表现为忠于**和民族,是一种更伟大的忠,也是最具美感的悲壮的忠,也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中最有价值的所在,历史上的巾帼英雄花木兰,在**民族受到侵略的时候,替父从军,保家卫国的故事,在广大**群众中世代相传、歌颂赞美,不是很好的说明了这一点吗?

忠孝道德作为封建道德的基本规范,是为了维护封建地主阶级统治服*的,是欺骗**、压迫**的工具,其中许多内容是违反人性,违背社会历史进步的规律,具有明显的消极作用。但是,在阶级社会里,任何一种道德规范,都是阶级性和全**性的统一;任何一种道德行为准则的提出,都有它的阶级利益基础,但也有全民利益的根据,忠、孝不仅有阶级性,但也有广泛的全民性,作为调整社会人伦关系的基本规范,符合社会发展的规律,具有积极的社会价值:如,儒家的“爱人”要从爱自己的父母开始,“仁以孝为先”这不仅符合人的认知规律,也找到了人道意识培养的起点,试想,一个连自己父母都不孝的人,怎么可能要求他()去博爱他人呢,这也为我们当前探索思想道德教育的方法和途径提供了启示。如,认为孝不仅是“养亲”,更重要的是“尊亲、敬亲”。这一思想,对我们今天开展思想道德的教育等建设方面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思想理论根据。

在今天的民主与法制建设方面更有其深刻的现实意义。如许多仁人志士在践行忠孝道德时,孝不唯从父,还推得敬老爱众;忠不囿于事君,而扩大为**社翟,忠于**和民族,在家庭和**关系上,坚持社会本位,忠孝不能两全时、精忠报国为之最大的孝,如古代的岳飞,当代的孔繁森等等,从而使忠孝规范博大而崇高,具有巨大的道德感召力。

中华民族历来把忠孝作为重要的道德规范,在世界各民族中,是率先垂范的民族。中华民族被称为“礼仪之邦“主要是指忠国孝亲等伦理方面,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尤其是在改革开放,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生活物质的新的历史条件下,继承和弘扬忠国孝亲的传统美德,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首先,忠国孝亲是我国法制的要求。我国宪法第49条的明文规定:“父母有抚养教育***子女的义务,成年子女有赡养扶助父母的义务”。这条宪法规定及《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的规定正是对中华民族传统“孝道”的改造,继承和弘扬,而宪法和法律中关于公民“维护**统一”,“遵守**宪法和法律”“保守**机密”,“维护**荣誉、利益”及“保卫祖国抵抗侵略”等等规定,则体现着对公民“忠国”的要求,为弘扬这一传统美德提供了法制根据。其次,忠国孝亲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需要,从忠国孝亲的道德功能上看,对协调家庭关系,维护社会稳定,培养人们对**,对社会,对家庭的义务感,责任心等方面都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对促进生产力的解放与发展,完善市场生活物质秩序也有一定的推动作用。最后,忠国孝亲是人类社会,特别是我国社会进步与发展的强烈要求。当代中国,还处于社会主义社会的初级阶段,在生产力水平还不移够发达,家庭还是生产或消费单位的情况下,子女赡养失去劳动能力的老人是不可回避的义务,即使将来生产力发展到很高的水平,养老的问题可以由社会来解决,但孝亲、敬老依然是严重的社会问题。人口老龄化是困挠人类社会发展的羁绊,而子女之孝,亲友之情,天伦之乐,是任何时候,任保法律或行政行为所不代替的。这与西方社会人情冷似冰,亲情淡如水相比,ZG人其何乐融融的家庭生活,令世界称羡不已。中华民族是伟大的民族,忠国爱民,敬老孝亲,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当代,我们使之发扬光大,建立起更高、更博大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责任多么的神圣。



本文来源:[玫瑰网,www.mgqr.com]

注册玫瑰网会员可以写自己的故事!立即免费注册
哥只是一般 更新的故事
我要评论:
更多>>
  • 🙂
  • 😂
  • 😘
  • 😅
  • 👍
  • 💰
  • 💞
     


下一篇:爱情与婚姻上一篇:真爱无敌

客服微信号:mgqrkefu       官方客服QQ:278206907(周一至周五 9:00-17:30)     咨询客服    客服中心

    

法律声明:禁止未成年人、色情服务者、婚姻幸福者注册,禁止在本站发布任何色情信息。为避免误导,原玫瑰情人网正式更名为玫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