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2000多个县城居民每天的生活!就业篇
城市"二流子" vs 小镇
由于在社会资源和就业机会方面,大城市始终碾压着小城市,而小城市永远睥睨着县镇乡村,人确实应往更高处走,因此每一座县城,都在年复一年地失去着优秀的年轻人。在县城的各类就业岗位中,事业单位扛起了保留高等人才的大旗。县城虽小,却五脏俱全,各类科局相加,使县城成为了全国最庞大的群体,堪堪像是印证了司马迁的那句"县集而郡,郡集而天下"。作为基层政权的螺丝钉,在仍然看重铁饭碗的县城中,成为了就业等级中最具文化档次,也是最适合结婚的群体。与此同时,个体工商户、私营单位以及周郊的农民作为另一种就业成分,构建了城市日常运作所必需的内容。餐馆、诊所、理发店、装修公司和超市各司其职地分布在县城的各个角落,城南城北不过横竖几条街,全县的居民闭着眼睛也能找到它们,这意味着县城的生活供需早已尘埃落定。由于已饱和的生意不再需要更多的劳动力,因此,县城就业的定义里,又多了一批以无所事事为主业的无业人群。在县城,过了晚上十二点还在外面吃喝游荡的人,常被当做不务正业的"二流子"、"小混混"、"无业游民",因为他们这么晚还在外面鬼混,显然是白天不上正经班、只知在家啃老或是从事不见光行业的人。当商场关门、街道空无一人、红绿灯一律变成黄灯,远处的黑夜里传来一阵摩托的轰鸣,车上几个男女纵声大笑着,像香港老电影里的古惑仔一般自空旷的黑夜里呼啸而过——这便是"著名"的"二流子"了。有趣的是,以县城的年轻举例,他们通常需要掌握一项特殊技能,那就是说粗话、学骂人。县城的文化水平普遍较低,职场也不讲究西装革履,既有站在税务窗口前一问三不知的农民,也有田间地里撒泼打滚的拆迁户,更有寻衅滋事、游手好闲的社会青年。基层城市的各类从业人员彼此之间打交道的方式既热热闹闹,又简单粗暴,就连斯文人,也给熬成暴脾气。
翻译
搜索
复制
本文来源:[玫瑰网,www.mgqr.com]



鄂公网安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