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设这个东西,好像是人的属性,甚至很多是工具属性。这个人有什么用,怎么用,对自己有什么用,人力资源里面,其实就把人当成资源工具来研究。
天、地、人三才,但天、地好像只是唯一的,地上几十亿的“才”相比就大大通货膨胀。每天见到的最多的就是人。分工的职业,不需要接触,就是最显性的人社。稍微有些接触了之后,人社就初步形成了,其实就是被下了结论和定义,贴了标签。
我们单位隔壁就是一个ZF机构的办事窗口,很多业务费用前年还是只能用现金。附和女一,她就经常接了这种帮人代办的活儿,别人给她是手机转账,她又懒得取现金。就问娃娃上小学的一个帅哥提现金,总之,一次两次用惯了,张口就说,“就是你有现金,我们年轻人都没有现金。”
我有一个习惯,当要换手机的时候,喜欢一家人凑几个人一起换手机,最好都换一样的,即使不一样的,也是同一品牌的,这样,设置系统,充电器什么的,在一起教父母都会方便很多。疫情前的双十一,我换了手机,爸妈也是同样的品牌,母亲跟我是同样的型号,父亲因为有个人喜好,换了一个型号,略贵点。都是跟挑选自己的手机一样反复比对挑选。一有问题,后来解决都很方便快捷,因为我每天也在接触。
还是附和女一,一直在看手机,也咨询过我,我把推荐的型号给了她。最后,她自己买了最新的水果机,给爸妈买了我没有推荐的某国产品牌。年轻就要跟不年轻的区分开,这是年轻的人自己标签。
我也不年轻了,前段时间帮父母打印纸质健康码,方便他们出行。我就干脆自己也备了一张,放在地铁卡套里。居然收到的很好的效果,进站比手机“数字化年轻人”从容多了,速度比别人快多了。因为全靠手机的年轻人,要切换健康码和轧机刷卡码,还要过安检。一边飞奔,却卡在了点开手机上。还有的甚者没了电苦等充电宝。我已经不年轻,我没有20%电量的充电焦虑。
相关主题: 90后,
本文来源:[玫瑰网,www.mgq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