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年我们穿树叶,挂兽皮,一起在一个遮头顶,围四壁的结构中避风雪,御寒署,防敌兽。我们用这样简单的结构来满足我们当下的需求,在对生活有更高的要求时,慢慢的将其改进。我们不会知道多少年后,这成为了后人了解我们的一种方式。一个只属于一个时代的符号。用不同的结构来区分不同地域,不同时代以及不同的文化。
那年我们西装革履,独自在一栋现代化的建筑中,喝咖啡,用科技。我们对建筑的要求也更高了,但生活物质、适用、美观还是一个准则。一元化的建筑风格模糊了地域、文化的界线。人们在“最”上入手,来找寻其的商机,忘却了建筑的根基。建筑一直是生长在文化与地域、环境之上的。
利益让我们随波逐流,不被认可的探索是无力的,但至少能让我的心底有这样的理念。在通往大师的道路上,我该妥协多少次?
本文来源:[玫瑰网,www.mgq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