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确实这些年外部环境变化很大,房价暴跌、就业难度变大等非线性的突变,就这么粗暴的入我们每个人的生活里。
很多人都在经历那种“不是做错了什么,而是所在的位置、所依赖的系统本身发生了剧烈变化”,而自己无能为力的挫败感。
有的时候也会觉得荒谬,在一个时代性的问题面前,一代精英人群好像都被蒙上了眼睛的旅鼠,狂奔向悬崖投海。回过头来看,都能看清不应该对收入稳定性抱有夸张的预期,不应该高杠杆买房,但真的身处时代浪潮的时候,其实真的没有感知。
最后就活成了一种被选择的人生,因为无路可走。为什么我们会“被选择”?
“被选择”的本质,是结构上的单点依赖。
对大多数人来说,成年后的职业路径就像一个高杠杆的集中投资:把时间、技能、收入、社交关系,几乎全部压在一份工作、一个行业、一个平台上,久而久之,这份集中度就形成了一种“路径依赖”——你只能沿着这条路径前进,无法中途换轨。
而一旦出现外部冲击,比如生活物质下行、公司收缩,甚至只是人际关系矛盾,那条原本看起来“安全”的路径会突然变得脆弱。因为没有别的收入来源,没有新的行业网络,没有足够的时间转向,于是只能被动地接受命运的推送,成为那个“等待被通知的人”。
不能说这些人不努力、不专业、不勤奋。但如果用投资的语言来讲,大家只是在过去的牛市里押上了过于集中的仓位,而没有意识到自己已经*泳太久。
所以说,想要让人生有选择权,核心也是要做一种人生的资产配置。
人生的选择权来自于结构多元、流动性强、资产质量稳健,具体可以拆解为几种“人生资产”:
防御型资产:财务安全垫(比如6个月以上的生活费)、身体健康(重疾险、医疗险)、稳定的亲密关系(抗波动的情绪锚);
进攻型资产:可孵化的副业、具备市场定价能力的专业技能、未被过度消耗的创造力与学习力;
护城河资产:任何能带来稳定收入的非劳动性来源,比如租金、版权、股息、社群变现、数字资产等;
保底型资产:任何能带来永续稳定现金流的非劳动性来源,比如年金险、分红险
越早开始经营这些资产,在面对不确定性时就越不慌张。面对困难,人不是靠“盲目坚持”熬过去的,而是靠“结构冗余”撑过去的。
我们很难改变系统性的变量,但我们可以调整自己的结构,这是一场长期主义的自我经营。
本文来源:[玫瑰网,www.mgqr.com]



鄂公网安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