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下中国存在太多的假,迫切需要人去质疑,去打假,去较真,但是,学术界打假是针对事实,而非具体人格品质。如果在追究事实的同时,夹杂着某种人格的攻击,那么无论打假本身,还是打假动机,就值得怀疑了。
近日,学术打假人、科普作家方舟子把打假矛头指向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贺卫方。他质疑贺教授不务正业,利用教授头衔长期从事社会活动,2005年起拒绝指导研究生, 没资格当教授。不讲道理,自由有余,思想不足。文中涉及多处贺教授私人生活,其中提到贺教授在人际关系处理中擅长,和稀泥游刃有余,各方都照顾到了,谁也不得罪。不配做老师,学治的不好不配做学者。
为此,多数网友称这么做存在人身攻击,有文革遗风。
贺教授回应,“教师本身就是劳动者”。此次论争卷入了众多社会知名人士,大学教授评议。可以看出一些根本问题没有解决,导致了中国学术的扭曲状态,中国学术状况也是中国社会的缩影。“课上的不好,就不配做老师,学治的不好就配做学者。” 你是凭啥说的?教授资格是北大评的。发不发论文能否作为硬件、衡量对法治贡献的多少?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对公众人物的言行监督,看他们哪里不符合逻辑和事实,并要求给出解释。可以说是社会体制的必然。期待在众生的理性呼声中,社会得以向健康、透明的方向转型。思想混乱、缺乏理论指导的争议,也难说出个子鼠寅卯。
本文来源:[玫瑰网,www.mgq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