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文化始于中国。中国饮茶,源于四川。而四川最早进行茶叶贸易的是成都新津。唐宋时期,成都是全国茶叶生产的主要地区,也是茶叶贸易的集散中心。清代以来,成都的茶馆文化别具一格,相沿至今。
巴蜀产茶历史悠久。巴蜀地区在先秦时期就以地方特产的名义将茶作为贡品。东晋常璩《华阳国志·巴志》中载:武王既克殷,以其宗姬于巴,爵之以子丹、漆、茶、蜜皆纳贡之。茶的饮用习俗起源于中国西南地区的古巴蜀一带,明末清初顾炎武在《日知录》中写道:自秦人取蜀后,始知有茗饮之事。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中原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文化传播到巴蜀一带,巴蜀的茶和饮茶的文化也向中原传播。茶有不同的名称,并且大多数来源于古巴蜀地区的方言,唐玄宗时官修《开元文字音义》,“茶”才正式定名。西汉时期饮茶活动在巴蜀一带非常盛行,有关史料记载,当时在家仆的劳役工作中,就包括“烹茶尽具”和“武阳买茶”。可见,汉代四川一带不仅已开始饮茶,而且出现了“武阳”一类买卖茶叶的市场。当时,成都不但已成为我国茶叶的一个消费中心,也是茶叶集散中心。汉魏以后,巴蜀的茶业进一步发展,种茶和饮茶的范围进一步扩大。西晋张载的《登成都楼》诗中有芳茶冠六清、溢味播九区的名句,说明茶在当时的地位,已居所有饮料之冠,而且茶的声誉也越来越大,饮茶之风向全国各地蔓延。
“禅茶一味”。“禅茶一味”这四个字足以形象地说明禅与茶的关系,坐禅和品茶是一个道理,都可以静心修身。“禅茶一味”是在宋代由成都郫县人、成都昭觉寺住持圆悟克勤禅师提出的,日本茶道的开山鼻祖村田珠光正是在圆悟克勤的影响下,悟出“茶禅一味”的真谛。当年,昭觉寺圆悟克勤禅师的师父、绵竹人五祖法演曾在成都大慈寺学习,对大慈寺历代相传的茶礼颇有体会。他离开大慈寺到湖北省黄梅县五祖山讲禅,向同门师弟刘元甫讲述大慈寺的茶礼,刘元甫以此写了一本《茶道清规》,提出了“和、敬、清、寂”的饮茶理论。
茶文化的特点。盖碗茶是成都茶文化主流。成都特有的矮桌竹椅和茶碗、茶盖、茶船子的茶具,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茶船文化,也叫盖碗茶文化。茶馆、茶肆在蜀中更是历史悠久,遍布巴蜀城乡和街巷,极富特色,或隐于闹市,或立于郊野,置身其中,不但可以品茗养性,还可以听评书、看围鼓,充分体味巴蜀的风土人情。现在要想领略老成都茶馆的味道就必须到公园河边上的茶铺,那里人多、风景好,河水、大树、茶座、小吃一应俱全,品茶、看水、聊人生。
“泡”字是成都茶文化的灵魂。在成都的茶馆里,人们的坐功可以自然的增长,所以“泡”字就成了茶馆的灵魂。现在茶馆里的内容和故事尽管没有上个世纪那么丰富,也还是很有味道的。正所谓“杯里乾坤大,茶中日月长”,小茶馆大社会,容留南来北往之风。茶馆的人群没有高低贵贱之分,自有雅俗共赏之意。生意人在此谈生意,退休者在此忆往昔,朋友们在此叙旧情,恋人们在此诉情怀,家人们在此享温馨。一杯清茶坐半天,甚至一整天,茶铺也是笑脸侍候,你随时可以大声吆喝“掺茶”,“来了”……茶盖谓天,茶船谓地,茶杯喻人,茶水冲上,盖子一盖,意思就是天地人和。
茶博士是成都茶文化的亮点。成都茶文化最有特色的就是茶博士,其实就是掺茶跑堂的。成都茶倌掺茶技艺高超,还有许多绝活。他们摆茶船、放茶碗的动作一气呵成,可以把装满开水,有一米长壶嘴的大铜壶玩得风车斗转。他是先把壶嘴靠拢茶碗,然后猛地向上抬,一股滚水像直泻而下的水柱冲到茶碗里,再然后他伸手过来小拇指一翻就把你面前的茶碗盖起了,那手法硬是叫绝。他们表演的花样有“苏秦背剑”“蛟龙探海”“飞天仙女”“童子拜观音”等,让人眼花缭乱。技术高超的可以扭转身子把开水注到距离壶嘴几尺远的水瓶里,刚好灌满,外面他们全部知晓,因此被茶客呼为“茶博士”。
“民俗”是成都茶文化底色。成都茶馆的格局和气氛与其他地方的茶馆比较很有差别,这里的茶馆用一个字来形容就是一个“俗”字,不是庸俗,是通俗,是民俗,是俗的安逸。竹制的扶手椅完全符合人的关节屈伸,但是又不像沙发或躺椅那么会使人昏昏欲睡,而是让你舒适得待上一整天也不疲倦。就是那竹椅本身,也是成都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热闹是成都茶文化的本色。成都的茶馆热闹非凡,卖瓜子、卖花生、擦皮鞋、舒筋骨、谈生意、闷瞌睡、写文章,百业千行都对茶铺情有独钟。成都人偏要挤到一起去茶馆里找感觉,逍遥派头可见一斑。
如今,外国人到成都旅游时,也喜欢到街边的茶馆去体验成都的茶文化,感受成都的乡土人情和世间民俗。
本文来源:[玫瑰网,www.mgqr.com]



鄂公网安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