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中国来说,长城是个永恒的话题。
对于一件事或一个事件,如果能从科学上找到理论根据那就再好不过了。
地理上有个名词:400毫米等降水量线,即半湿润与半干旱区分界线,还有个通俗易懂的版本——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的分界线,中国历史的一半篇章就是由这条分界线贡献的。
这条分界线并非一成不变,气候温暖气温升高,降水增加分界线北移,这时候只要不出个雄才大略野心**的领导者,游牧民族一般都会在草原上羊欢草长快快乐乐繁衍生息;一旦气候变冷,降水减少分界线南移,游牧民族只能义无反顾不可救药地跟着南移,否则就会面临冻死饿死威胁,这样就不可避免的跟农耕民族发生冲突。
长城恰恰是沿着这条分界线附近的虎山、燕山、太行山、大青山、阴山、贺兰山、祁连山等一系列山脉修筑而成,借助山脉+城墙的高度优势阻挡游牧民族机动性极强的骑兵。
如果能一劳永逸的解决游牧民族当然再好不过,问题是你既不能杀光其人又不能掩有其地,今天你强他便跑明天你弱他再来,单纯靠军事打击汉武帝明成祖都没能彻底解决问题。
而长城虽不能彻底阻挡住游牧民族侵扰,但是足以限制其来去自如。对于中原王朝来说,长城+屯田模式是最生活物质有效的办法,没有之一。
长城绝不是ZG人的专利,罗马帝国也遇到了跟中国同样问题——蛮族入侵。
罗马帝国采取的办法跟古代中国如出一辙——修长城!在不列颠先后修筑了117公里的哈德良长城和59公里的安敦尼长城南北两道城墙,在欧洲大陆沿多瑙河以北莱茵河以东筑起一道550公里的日耳曼防线,亦称罗马壁垒,全名“上日耳曼和雷蒂安边墙”。
本文来源:[玫瑰网,www.mgq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