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迷水乡景朦胧,雨菲丝丝育花红,
凤鸣晨曦兰舟影,凰鸾曲婉古楼中。
---- 沈从文《边城》
张家界武陵源的奇山异水令我向往、凤凰古城独特的美丽与文化,令我难忘。二零一九年四月下旬,我们从松滋坐火车三个小时的车程直接到张家界,由于天公不作美下雨,我们原计划先到张家界欣赏武陵风光,再游凤凰古城。当地旅游接待的石先生诚恳地建议我们先游凤凰,因为有雨,张家界山上雨雾蒙蒙的,视觉效果很不好,等过两天天晴了,再上山看风景,事后的事实证明他的建议是对的。
湖南湘西是一片神奇而秀美的土地,那里民俗独特、人才辈出、文化底蕴深厚。近期的著名歌唱家宋祖英就出生在湘西的古丈县,从张家界到凤凰要经过她的家乡。
我们的导游有一个很别致的名字,自称:高“点菜”(又名高雄),一个“点菜”,一个“高雄”,是不是有点滑稽?看其他导游们对他毕恭毕敬的样子,我就猜想这个其貌不扬的小伙子不是一个简单导游,没错,据他自我介绍,他就是当地旅游公司的老板之一,由于旅游旺季,当地导游奇缺(跳槽的很多),他不得不下“基层”亲自带团了,他的口才好生了得,对湘西的苗家、土家的历史、文化了如指掌,他尤其谈到歌唱家宋祖英,他对宋祖英更怀有深深的敬意,他谈到宋祖英的家庭、成长史、以及她对家乡贫困(古丈县是**级贫困县之一)的关注与贡献。当年,宋祖英因一曲《小背篓》出名,在歌中她对母亲养育之恩表达了深深的感激之情。为家乡扶贫,她除了捐款捐物以外,还让“小背篓”也成为当地茶叶的注册商标,当地主产的茶叶名称为:小背篓云雾茶、小背篓毛尖等。这是旅途经历中所见的一个曲,所以也和大家分享一下。
我们住的旅馆:陈旧、简陋、卫生间还有一股臭味、旅店老板吝啬得连卫生纸也不提供、但价格却不菲,初到凤凰的我,不由想到“商”二字。由于到达凤凰已经很晚了,时间紧迫,我们顾不得这些了,一心抓紧时间,欣赏凤凰的夜景。
一条滚滚的沱江穿城而过,由于下雨,江水显得浑浊不堪。
两岸林立的店铺灯火辉煌,五光十色的灯光倒映在沱江上,在雨夜中显得分外美丽,这就是凤凰一大特有景色吧。
到达景区的第一感觉就是喧闹,两岸的酒吧、KTV发出的类似于摇滚的音乐声、歇斯底里歌声、喝彩声、店铺的叫卖声不绝于耳。过度的商业化对古城来讲,不知是祸是福,我心里不由泛起一丝隐忧。
红色的青石板路在雨中闪闪发光。
凤凰古镇位于湘西土家族自治州西南部,凤凰古镇又称风雨边城:**座雄伟古石桥,一群闻名世界的人:文学巨匠沈从文、民国总理熊希龄、著名书画家黄永玉等......一切,都美到极致,沈从文一部《边城》小说,将他魂梦牵系的故土描绘得如诗如画、如梦如歌、荡气回肠。凤凰古镇也曾被新西兰著名作家路易艾黎称赞为中国最美丽的小城。2009年,凤凰古城评为**“4A”级景区,2017年11月17日,凤凰古城获评2017最受网民喜爱的十大古村镇。
导游带我们游览了大部分古城景点后,已近中午,下午就要返回张家界,在极为有限的自由活动时间里,我们焦急、匆忙、寻找并拜访了沈从文的故居。
沈从文故居位于凤凰中营街老宅,本是沈从文大师的祖父沈宏富(曾任清朝贵州提督)于同治五年(1866年)兴建的。房子为穿斗式木结构,前后两进,火砖封砌,小巧玲珑,古色古香,具有浓郁的湘西明清建筑特色。
沈从文是作家、历史文物研究家。14岁时,他投身行伍,浪迹湘川黔边境地区。1924年开始文学创作,撰写出版了《长河》、《边城》等小说,1931年-1933年在青岛大学任教。抗战爆发后到西南联大任教,1946年回到北京大学任教,建国后在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工作,主要从事中国古代历史的研究,1988年病逝于北京。
《边城》是沈从文小说的代表作,是我国文学史上一部优秀的抒发乡土情怀的中篇小说。它以20世纪30年代川湘交界的边城小镇茶峒为背景,以兼具抒情诗和小品文的优美笔触,描绘了湘西边地特有的风土人情;借船家少女翠翠的爱情悲剧,凸显出了人性的善良美好与心灵的澄澈纯净。它以独特的艺术魅力,生动的乡土风情吸引了众多海内外的读者,也奠定了《边城》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特殊地位。
沈从文一生写下很多部小说和散文集,但是在他众多的作品之中,《边城》则占据着最重要的位置。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正是《边城》奠定了沈从文先生在文学史上的历史地位。1999年6月,《亚洲周刊》推出了"20世纪中文小说一百强排行榜",对20世纪全世界范围内用中文写作的小说进行了排名,遴选出前100部作品。参与这一排行榜投票的均是海内外著名的学者、作家,如余秋雨、王蒙、王晓明等。在这一排行榜中,鲁迅的小说集《呐喊》位列第一,沈从文的小说《边城》名列第二。但如果以单篇小说计,《边城》则属第一。《边城》被译成日本、美国、英国、前苏联等四十多个**的文字出版,并被美国、日本、韩国、英国等十多个**或地区选进大学课本。
遗憾的是,我们在寻找沈从文的故居过程中发现:凤凰对因沈从文先生使凤凰成为旅游热点的古镇,对沈从文故居的路标,标注不是很明显,我们一路问了很多路人,才找到他老人家的故居。
2001年4月8日,时任总理的朱镕基在考察、游览完凤凰城后,当地官员请他题词。朱镕基照例坚守自己不乱题词的作风,只用毛笔在一张不大的宣纸上留下自己的名字。全文是:"朱镕基辛巳春凤凰城"。在这里,"朱镕基"三字却变成单独一行,字体偏大,显然是题字的主体。而"辛巳春凤凰城"在第二行,字体明显小于主体,且稍稍靠后。无论从排序先后还是字体大小,"辛巳春凤凰城"显然是落款。当地突出总理题字对凤凰城的宣传效应,对这个题字进行了大胆而并不巧妙的技术处理。他们把落款的"凤凰城"放大,移到第一行,取代了主体"朱镕基"。而把主体"朱镕基"缩小,放到落款的第二行;把"辛巳春"缩小,列入第三行。于是便有了碑墙以假乱真、似是而非的所谓题字。
对于朱总理在题词中为什么不称凤凰古城,而称“凤凰城”个中的意义也耐人寻味,导游戏称:古城到处是钢筋水泥的现代建筑,到处是营商的店铺,不像个古城了,所以他只写了“凤凰城”非凤凰古城了。从朱镕基总理的题字中看出,他是否对凤凰古城现今的状态表示担忧和含蓄的批评呢?我不得而知。
本文来源:[玫瑰网,www.mgq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