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今天的开示,就是希望大家能够从佛教的思想中获得某些人生的智慧,从而由更开阔的境界来看待一席生命。佛教要求我们从事物的成住坏空,人的生老病死,自然的四季嬗替等更为究竟的角度来思考问题,理解宇宙,洞见人生。当你能够明白这一切时,你就会发现人生是何等的简单,何等的自然。你必能以和悦之心来看待健康、家庭与工作。
如果没有对人生进行反思,那么你的人生就会呈现出一种浑浑噩噩却自以为清醒的状态。你与别人谈论的无非就是才色名食睡而已,却还会因为一时的得失而手舞足蹈,难以自持。你今天看到一个美女就开心得不得了,岂不知红女白婆地变化只在刹那之间;或者因为得了什么好处、升上什么位置就沾沾自喜,岂不知花落就是因为它有绽放的时刻。
今天我所讲的,都是我自己人生中一些思考的断章,因为我觉得只有自己亲身经历过的,才算得上真正的人生财富,也才更有感染力。
一、打开心量——悲喜万缘一念间
有人问我,会用怎样的一句话评价自己到目前为止的人生。我说:“打开心量,放下自我。活在当下,奉献真爱。”包容别人的深度和看待事物的高度决定了我们的幸福程度。为什么要强调人生的高度呢?我可以用《庄子》的比喻来回答:一只小鸟飞翔的高度和一只大鹏飞翔的高度不可同日而语,它们所见到的世界也完全展现出不同的面貌。小鸟认为水塘就是大海,因为它所飞行的距离决定了它一辈子不可能看到大海。这时,如果大鹏对小鸟说大海是如何如何广阔无垠,小鸟一定也会嗤笑大鹏痴人说梦。这就是说,高度决定不同的人生。
我们都知道观音菩萨,她有一点很高妙,她见到什么人就说适合这个人听的话,以此度化他们。她绝不会和一个农民谈工业,也绝不会和一个商人谈风月。这就是“应以何身得度者,即现何身而为说法”。她深知每一个人所在的高度都是不同的,但是她又不以分别心来看待这些高度,都愿意倒驾慈航,一一度化他们。
从另一个角度说,我们自己的眼睛所见到的事物,我们会指认为生活的全部,进而被眼前的事物所困扰。如果我们想要超越目前的生活状态,便要打开自己的心量,从更高一层去思考人生。这就是“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我面前的这杯水里只要投进一块小小的石头,也会掀起涟漪;但是如果是大海呢?那即使是一艘船沉没在其中也是悄无声息。一些小事为什么会在我们心中掀起巨大的波浪呢?这是因为我们的心量还不够开阔。因此我们要超越自己,首先就要打开心量。
我很喜欢一句话,叫做“心包太虚,量遍沙际”。当我们的心量像太虚一样宽广,像恒河沙那么无可计数的时候,今天升官或者降职对你还是那么重要吗?今天健康还是疾病还会那么在意吗?这样说并不是说让你冷漠地面对生命,而是让你专注于当下所做之事的过程,专心在每一个瞬间。这就是成功的最高境界。
但是人往往心猿意马,万念纷弛。站在这里,想着那里;工作时想着玩,玩的时候又想着工作。结果什么事情都没有办法完成地很好。西方著名的学府中流行着一句话“Workhard**playhard.”他们的图书馆整夜灯火通明,学生读书非常刻苦,但是一到周末,他们便疯狂地玩乐、放松,释放自己的压力。这种状态就是专注,就更容易将事情做好,也更能体会生命的意义。
相反,我们周围有些朋友常常一边听课,一边发短信;一边和客户谈话,一边想着家里的事情。处在这种状态中,不仅会给别人带来不尊重、不专业的感觉,而且自己也会感到非常疲惫。这种状态中,身体和心灵分离,又怎能不感到疲惫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