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人

leicongyanru发表于| 人气:1072

情,qíng,外界事物所引起的喜、怒、爱、憎、哀、惧等心理状态:感情。情绪。情怀。情*。情谊。
  人,rén,由类人猿进化而成的能制造和使用工具进行劳动、并能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动物:人类。

现代意义

  情人,即失去理智的伤残人员。因为低智商、高情商发生性关系,却没成为法定配偶,他们之间互称情人。现在所称的情侣,一般指婚外***。

[编辑本段]
情人节

  不知是由于人们对爱情忠诚的信仰,还是商业上的炒作,如今在一年里,每个月的14号,加上传统的圣·瓦伦丁日,已经有了12个不同的情侣节。

[编辑本段]
西方的情侣节由来

  情人节,又叫圣瓦伦丁节或圣华伦泰节(St. Valentine’s Day),即每年的2月14日,是西方的传统节日之一。男女在这一天互送巧克力、贺卡和花,用以表达爱意或友好,现已成为欧美各国青年人喜爱的节日。大概这世上有多少情人就有多少关于情人节来历的诠释吧。和ZG人现在用近乎狂热的热情过起了圣诞节一样,情人节也已经悄悄渗透到了无数年轻人的心目当中,成为中国传统节日之外的又一个重要节日。
  传说一
  黎明的寂静被一阵嘈杂声打破,两个士兵推搡着一位相貌堂堂的青年男子走向监狱的铁门。男子紧锁着眉头,一双眼睛放着掩饰不住的智慧和虔诚,整洁的衣着和他囚犯的身份显得极不相称。士兵们将他押到监狱长的屋内接受审讯。监狱长是一个年迈的老人,他的身旁坐着一个年轻的姑娘。姑娘身材修长,面色红润,穿了一件洁白的长裙,周身散发着青春的魅力,美中不足的是眼睛好似大理石刻成,灰暗无光,很显然,她是一个盲人。
  “姓名?”监狱长开始了审问。他平静的说出自己的名字。
  “你认罪吗?”“不,我没有罪。我只是做了我应该做的事情。”他富有磁性的声音弥漫在审讯室里,久久的回荡着。姑娘被这声音吸引了,突然问到:“先生,你喜欢花吗?”这句奇怪的审讯词让他愣了一下,继而,他换了一种温柔的语调回答着:“是的,我喜欢花,小姐。我热爱自然,热爱人。”
  监狱长有些不耐烦了,吩咐士兵把他带进监牢。他平静的走了出去,临走前,他向女孩鞠了一躬:“谢谢你的提问,小姐。”后来,他得知,姑娘是监狱长的爱女,从小就双目失明,监狱长将她视若掌上明珠,对她疼爱有加。
  晚饭的时候,姑娘在狱卒的带领下来到了牢房,给他带来了丰盛的晚餐。对他说:“我知道你是好人,以后我想多跟你聊聊天,我从来没有看见过外面的世界,你能告诉我一些吗?”他虽然有一点惊讶,但还是愉快的答应了。
  当天饭后,两个人就开始一起散步,聊天,他们一起谈论外面的世界,谈生活,谈爱情……
  渐渐地,两个人的心里都产生了一种朦胧的情愫。
  直到监狱长知道了此事,他大发雷霆,指责他勾引他的女儿。他立即向监狱长坦白了自己对女孩的感情,他的虔诚打动了老人,只好同意让他们继续交往。
  他和女孩的感情越来越深,爱情的力量几乎使他忘记了自己身在狱中。
  一天,他在散步的路上发现了一种能够治愈姑娘眼睛的草药,略通医术的他欣喜若狂。从此他每天都专心的熬着草药。可是,女孩还没有等来光明,他却等来了判决书——死刑!
  这一天终于来了,他被押出了牢房走向刑场,行刑官下达了最后的命令。在这生命的最后时刻,奇迹出现了,姑娘的眼睛复明了,正跌跌撞撞的向刑场跑来,一路呼喊着他的名字,他的眼睛湿润了。
  姑娘冲到他身旁,望着他也是最后一次看见的情侣,眼泪扑簌簌地滚落着。他们紧紧的拥抱着,谁也不愿意松开。他们都知道,一旦松开将会失去什么,他们多么希望时间能够永远停留在这个令人心醉的时刻。
  然而时间无法停下它脚步,他还是失去了生命。不久后,姑娘也抑郁而死。
  这是在很早的时候听过的一个凄美的爱情故事,这个青年就是当时赫赫有名的修士——瓦伦丁,他是因为违反了当时一条十分荒诞的法律,在教堂为一对新人主持了婚礼而遭遇不幸的,他逝去的那一天就是公元3世纪的一个2月14日。后来,教会为了纪念他,将这一天定为“瓦伦丁节”,也就是“情人节”。
  据说,在后来的一个2月14里,法国皇族一个盛大的宴会上出现了赠送玫瑰和心形糖果的例子。情人节从此成形,成为“爱的纪念日”,同时法国也成了令情侣们向往的“浪漫之都”。每到这天,小伙子们就要将象征爱情的玫瑰花献给心仪的姑娘,而姑娘们就会准备好心形的糖果送给她们的心上人。
  传说二
  历史学家们更愿意刨根揪底,他们关于情人节的演绎似乎令人信服。其实远远早于公元270年,当罗马城刚刚奠基时,周围还是一片荒野,成群的狼四处游荡。在罗马人崇拜的众神中,畜牧神卢波库斯掌管着对牧羊人和羊群的保护。每年二月中,罗马人会举行盛大的典礼来庆祝牧神节。那时的日历与现在相比,要稍微晚一些,所以牧神节实际上是对即将来临的春天的庆祝。也有人说这个节日是庆祝法乌努斯神,它类似于古希腊人身羊足,头上有角的潘神,主管畜牧和农业。
  牧神节的起源实在是过于久远了,连公元前一世纪的学者们都无法确认。但是这一节日的重要性是不容置疑的。
  例如史料记载,安东尼就是在公元前44年的牧神节上将王冠授与凯撒的。
  每年的二月十五日,修士们会聚集在罗马城中巴沦丁山上的一个洞*旁,据说在这里,古罗马城的奠基者被一只母狼扶育长大。在节日的各项庆典中,有一项是年轻的贵族们,手持羊皮鞭,在街道上奔跑。年轻妇女们会聚集在街道两旁,祈望羊皮鞭打到她们头上。人们相信这样会使她们更容易生儿育女。在拉丁语中,羊皮鞭被叫做 februa,鞭打叫做 fabruatio, 实际上都含有“纯洁”的意思。二月的单词(February)就是由此而来。
  随着罗马势力在欧洲的扩张,牧神节的习俗被带到了现在的法国和英国等地。人们最乐此不疲的一项节日活动类似于摸彩。年轻女子们的名字被放置于盒子内,然后年轻男子上前取。中的一对男女成为情人,时间是一年或更长。
  基督教的兴起使人们纪念众神的习俗逐渐淡漠。教士们不希望人们放弃节日的欢乐,于是将牧神节(Lupercalia)改成瓦沦丁节,并移至02月14日。这样,关于瓦沦丁修士的传说和古老的节日就被自然地结合在一起。这一节日在中世纪的英国最为流行。未婚男女的名字被出后,他们会互相交换礼物,女子在这一年内成为男子的Valentine。 在男子的衣袖上会绣上女子的名字,照顾和保护该女子于是成为该男子的神圣职责。
  教皇在大约公元498年宣布2月14日是情人节。罗马人的这种婚配方式被基督教徒认为是不合法的。中世纪时,在英国和法国,通常认为2月14日是鸟交配的季节。因此就把此日增加了一个内容,那就是它应该是一个浪漫的日子。最早的情侣节礼物是奥尔良的公爵,查理斯在伦敦塔狱中写给他妻子的诗。因为他在Agincourt战役中被俘虏了。现在这个写于1415年的祝福被收藏在伦敦的大英博物馆。几年以后,英皇亨利五世雇John Lydgate写了一首曲子给Catherine of Valois作为情人节礼物.
  传说三
  圣·瓦伦丁日就是情人节的音译,相信大家应该都知道,其实就是一个叫圣·瓦伦丁的修士的纪念日。
  大约在公元三世纪的罗马,暴君克劳狄乌斯当政。当时,罗马内外战争频仍,民不聊生。为了补足兵员,将战争进行到底,克劳狄乌斯下令,凡是一定年龄范围内的男子,都必须进入罗马军队,以生命为**效劳。自此,丈夫离开妻子,少年离开恋人。于是整个罗马便被笼罩在绵长的相思中。对此,暴君大为恼火。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他竟然下令禁止国人举行结婚典礼,甚至要求已经结婚的毁掉婚约。
  然而,暴政禁止不了爱情。就在暴君的国都里,居住着一位德高望重的修士,他就是圣·瓦伦丁。他不忍看到一对对伴侣就这样生离死别,于是为前来请求帮助的情侣秘密地主持上帝的结婚典礼。一时间,这一令人振奋的消息在整个国度传开,更多的情侣秘密地赶来请求修士的帮助。
  但是,事情很快还是被暴君知晓了,于是他再一次显示了残暴面目——将修士打进大牢,最终折磨致死。修士死的那一天是2月14日,公元270年的2月14日。
  人们为了纪念这个敢于与暴君斗争的人,渐渐地使得2月14日成为一个节日。很多世纪过去了,人们已经淡漠了克劳狄乌斯的大名,再也记不得他的权杖与宝剑,但依然会纪念圣·瓦伦丁修士,因为那个日子是圣·瓦伦丁日,后面就演变成了今天的西方情人节。

[编辑本段]
作品简述

  《情人》(L’Amant)讲的是一个简单得不能再简单的故事:在殖民地,一个贫穷的白人姑娘和一个富有的中国青年的绝望的爱情故事。谁都会讲这种故事,就看谁讲得精彩了。我以为写小说就是如此,看谁把故事讲得精彩,还能从精彩的故事中挖掘出思想。
  这个故事杜拉斯基本上是按时间顺序来安排的,剪辑其中最精彩的片断呈现给读者。在这些精彩片断中,穿着一些叙述,作为对主要情节必要的补充。这个故事又不是一路讲下来的,中间又穿着作者对自己家庭生活,殖民地生活的叙述,甚至还有多年以后的叙述,当然,多年以后的事情也与情人或她与情人的关系有关,总之,受这个主要故事的影响。这种安排使文章更加紧凑,似乎只是发生在作者16岁半到18岁之间的事情——事实上也是如此。但实际上作品的容量很大,时间跨度也很大,一直延续到作者70岁。中间很多情节和叙述,都经过了作者多年的积淀。
  作者的家庭生活和殖民地生活的大篇幅加入,并不是无关紧要的,这都是故事发生的背景。如果不是出生在那样一个贫穷的家庭,我是不会出头露面的,更不会为了钱而和中国情人来往。也许我最后也爱上了中国情人,但事情的开始不是为了爱情。殖民地上流社会和下层**的生活对照,可以作为故事的背景音乐,也可以体现出作者对人生的观照。每个人的生活都不是完美的,都充满绝望。殖民地有很多风流韵事,作者单写了一个贵夫人,她的为了她而绝望自杀的情侣。迷乱绝望的生存背景,配上一段绝望的爱情,增加了作品的深度和力度。作者冷静地写这些事情,主旋律和背景都是美丽的绝望的令人唏嘘不已的。这就使这段爱情不同寻常,成为特定的历史阶段特定的社会背景下的一段爱情。同时使这篇作品没有落入爱情故事的俗套,赋予它更为广阔的时代和社会意义。

故事梗概

  我的父母受到殖民地ZF的欺骗,满怀希望,远渡重洋,从法国来到印度支那,却一无所获,父亲客死异乡,母亲在当地的一所法文学校当校长,以此来养活我们兄妹3 人。母亲花掉自己的全部集蓄,在柬埔寨的贡布省买了一块地,但土地管理部门竟无一人告诉她,这块土地无法耕种,因为它每年都要被海水淹没六个月,最后破产。
  我在西贡国立寄宿学校外面的一所专门为法国人办的的中学里读书。要时常乘坐汽车和渡船往返于学校和家之间。
  15岁那年,有一天,在从家去西贡学校的一条渡船上,遇到一位比我大12岁的华裔男子,他对我一见钟情,并主动用他的黑色大轿车送我回学校。这位青年是个ZG人,他住在沙沥河岸上的一幢蓝瓷栏杆的别墅里,他家财万贯,非常富有。他家是控制着殖民地广大居民不动产的金融集团。他母亲去世了,他从巴黎赶回来,为母亲奔丧。他是个独子,父亲独断专行而财权在握。
  这以后,我们常在城南的一座单间公寓里私会了,我们在一起谈得很融洽。15岁的我就知道享乐,虽然我不知享乐为何物,却已习惯了男人对我投来的那种贪婪的目光。
  不久,在这间单身公寓里,我奉献了我的童贞,尽管我还是个尚未成熟的孩子。在这以后的一段时间里,我们不断地在这间公寓里幽会。他病狂地爱着我,我却只希望他像往常把女人带到他房间里来那样去做。对我来说,我是因为他有钱才来的,我说我要现在有钱的他。
  我需要他的钱为卧病在床的母亲治病,我需要他的钱供荒?无耻的大哥寻欢作乐,我需要他的钱改变这穷困潦倒的家。这位黄皮肤的情侣带着我们全家人,去上高级餐馆,去逛夜总会,满足我们可悲的虚荣和自尊。
  我生活在一个支离破碎,怪异扭曲的家庭中,纯朴、刚强却被世人欺骗,最终绝望的母亲;残暴丑陋、恶魔般的大哥;倍受屈辱而默默忍受的小哥哥。他们虽然瞧不起我的中国情人,极力反对他,却无耻地以我的肉体作交易,满足他们的金钱欲望。我的爱,从做童*的时候就被人偷走了。在长达一年半的时间里,我们不断地幽会,尽情地满足情感和欲望的需要。
  但这段感情终究还是一段感伤绝望的爱情。我不能战胜肤色和民族的偏见,不得不离开印度支那,回巴黎定居。他也挣脱不了几千年封礼教的羁绊,不得不尊从父母之命,与一位素未谋面的中国姑娘结婚了。
  许多年过去了,我结婚、生育、离婚并开始写作,他和他太太来到巴黎并给我打了电话。他说他和从前一样,还爱着我,他不停止对我的爱,他将爱我,一直到死……

作者简介

  
  
玛格丽特·杜拉斯是法国当代著名的小说家、剧作家,也1914年生于越南南部的嘉定,18岁回法国定居巴黎。东方的文明,异域的风土人情,少年时代的经历,都给她留下了永生难忘的印象。1984年发表她的长篇小说《情人》,是杜拉斯对失去的年华的最后一次呐喊,和她的个人生活密不可分,带有强烈的自传性。这部小说获得1984年法国文学的最高奖项龚——古尔文学奖。

经典语句

  我已经老了,有一天,在一处公共场所的大厅里,有一个男人向我走来。他主动介绍自己,他对我说:“我认识你,永远记得你。那时候,你还很年轻,人人都说你美,现在,我是特为来告诉你,对我来说,我觉得现在你比年轻的时候更美,那时你是年轻女人,与你那时的面貌相比,我更爱你现在备受摧残的面容。”我常常忆起这个只有我自己还能回想起而从未向别人谈及的形象。它一直在那里,在那昔日的寂静之中,令我赞叹不止。这是所有形象中最使我惬意、也是我最熟悉、最为之心荡神驰的一个形象。——杜拉斯

相关评论

  因为电影而成就一个作家的事,总是屡见不鲜的。《情人》于杜拉斯就是
这样。杜拉斯从十几岁开始写作,但直到她70岁的时候,《情人》的出版,不,是《情人》拍成电影后,她才广为人知。《情人》出版于一九八四年,当年就荣获龚古尔文学奖,这使得杜拉斯成为享有世界声誉的法语作家。一九九一年,法国著名导演让雅克阿诺成功地把这部名噪一时的自传体小说搬上银幕后,又使得杜拉斯成为当今世界几乎家喻户晓的女作家之一。也正是《情人》这部电影,才使得中国读者熟悉她。
  杜拉斯在写作《情人》时,已是七十高龄。她18岁离开出生地越南,奔赴巴黎读书。念的是法学、数学与**学,但她却迷恋上了文学,并且走上终生从事职业写作的道路。《情人》可以说是一部自传体小说,至少具有浓郁的自传色彩 。小说以一个年仅十六岁的法国少女,在渡江时与一个中国富家少爷邂逅开始,沿着这条叙述线索,渲染出一幕疯狂而绝望的爱情悲剧。
  《情人》的独特魅力之一是它的语言,她的语言对历史具有俯瞰式的洞察力,对回忆的积压表现得富有张力、深邃、沉痛,从而使文章中充满了悲绝的意味,读后让人唏嘘不已而又回味无穷。杜拉斯是一位极端唯美的实验型作家,平庸与通俗为她所不屑,她是那种把风格与先锋视为至高目标的作家,也是那种善于制造警句的作家。对语言的挑剔使得她的小说具有极强的冲击力与震撼力。
  《情人》的魅力之二是它场景唯美的描述。你看《情人》的场景:八十多年前的
一个夏天,殖民地时期的越南,发黄的湄公河上漂浮着菜叶杂物,河水湍急,大地倾斜。轮渡上伫立着一个打扮不伦不类的少女,她头戴一顶男帽,脚穿一双廉价却缀满饰片的鞋子,一只脚踏在舷栏上,眺望远方。“他们一次次地激情相拥,除了做*,还是做*,什么都不多想。屋外此起彼伏的吆喝声伴随着他们的呻吟;来来往往的人的影子,透过木格子的门和窗投进来……”大胆又不失含蓄的镜头处理;最后,那场不同寻常的唯美的离别;那首肖邦的圆舞曲,小姑娘终于轻轻滑落的泪水……
  《情人》的魅力之三是它的基调的绝望。杜拉斯笔下的爱情是绝望的,灵魂是绝望的,肉体是绝望的……甚至连语言都是绝望的……在《情人》里,湄公河上十六岁的白人小姑娘与中国北方的黄皮肤男人的爱情就是如此。
  《情人》的最大魅力还在于它的自传性 ,真实的自传性。作为“情人”的杜拉斯,以一个白发苍苍的女人,在岁月的风尘染白鬓发之际,回眸那段尘封已久的异国恋情,依然有力量用极其惨痛的语言表达出人生的悲剧,把爱与恨演绎得如此分明紧密,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情人》中绝望无助的♂♀,无言悲怆的离别,爱到尽头的孤独感,使人流涕,令人痴迷。只有杜拉斯才能把把爱情的本质阐述得如此淋漓尽致。
  人们评价杜拉斯的时候,总是说她懂得欲望,诠释了爱情。《情人》这本书,
是杜拉斯对失去的年华的最后一次呐喊,看了它你也许会对欲望和爱情有一个更深的理解。

杜拉斯小说中的道德心理

  从杜拉斯小说[1]中体现出的主体道德心理的总体来看,可以说它代表着一种位于社会主流道德之外的另类 道德,选择“另类”这个词,是想表达从文本中归纳出的这样三种意思:
  1.数量少。象杜拉斯这类新生的、道德上的反对派,不具有数量上的优势,他们在既定的社会规则安排之外去占卜自己的命运,不仅是行动上的,不是被迫的,而是毫不费力地抛除道德的心灵枷锁,以自主的思考自决地审视内在的欲求,采取自觉的行动。少数是否意味着弱势?考察这一类现象,答案是否。他们的社会生存,丝毫不涉及社会的平等施与、价值观保护、权利救济等,独立的思考成为他们生命力的坚固基础。数量的少并不减少他们对现实不合理道德规则的攻击力量,即使在沉默中攻击仅止于对峙,但这种泰然自若的对峙对庞大而支绌的对手造成的威胁是必然的。
  2.社会角色特定。特定的社会角色并不意味着隶属于同样的社会阶层或社会群体,
而是指具有特定的社会认同取向。这种角色特征是:有思考与感受的能力;在个人价值观与社会共同道德取向矛盾的时候,坚决地、不需理由地坚持自己的价值评判(如《广岛之恋》、《蓝眼睛、黑头发》、《情人》);从个人生命欲求的角度发现现实思想规则、行为规则的冲突。深刻的角色特征成为小说突破文本局限唤起广泛反应的内在要素。
  3.映特定道德环境。《情人》中叙述者“我”与其类同幻象的相互认同,及在其它作品中的不断认同,构造出社会背景中的道德张力:“这位夫人和这个戴平顶帽的少女都以同样的差异同当地人划分开。她们两个人都是被隔离出来的,孤立的。是两位孤立失群的后妃。她们的不幸失宠,咎由自取。她们两人都因自身肉体所富有的本能而身败名裂。她们的肉体经受所爱的人爱抚,让他们的口唇吻过,可以为之而死的死也就是那种没有爱情的情侣的神秘不可知的死。问题就在这里,就在这种希求一死的心绪。”(王道乾译)异样的道德意识产生于这样的道德环境,只要这样的道德环境还在带来痛苦,文本中另类的道德便有它存在的意义。
  从小说中主体与外界的关系中,可以观察到一系列的道德冲突。道德
冲突可以成为主体道德心理的界定。以《情人》为例:
  1、人与人之间法定关系中的冲突。
  “他付帐。他算算是多少钱。大家站起来就走了。没有人说一声谢谢。我家请客一向不说什么谢谢,问安,告别,寒暄,是从来不说的,什么都不说。我的两个哥哥根本不和他说话。他在我大哥面前已不成其为我的情侣。他人虽在,但对我来说,他已经不复存在,什么也不是了。他成了烧毁了的废墟。我的意念只有屈从于我的大哥,他把我的情侣远远丢在一边了。”道德冲突通过情感成为道德心理的基础:“吻在身体上,催人泪下。也许有人说那是慰藉。在家里我是不哭的。那天,在那个房间里,流泪哭泣竟对过去、对未来都是一种安慰。”
  2.社会道德心理中的冲突。
  《情人》[2]中,叙述者“我”对公认的道德观念反其道而之,但又充分明白这种道德观念对“我”、对情人、对爱欲本身的原初性的影响: “……她很注意这里事物的外部情况,光线,城市的喧嚣嘈杂,这个房间正好沉浸在城市之中。他、他在颤抖着。……他在颤抖着。……他……只顾说爱他,疯了似的爱她,他说话的声音低低的。……她本来可以回答说她不爱他。她什么也没有说。突然之间,她明白了……他并不认识她,永远不会认识她,他也无法了解这是何等的邪恶。……由
于他那方面的无知,她一下明白了:在渡船上,她就已经喜欢他了。他讨她喜欢所以事情只好由她决定了。”“即使是爱我,我也希望你象和那些女人习惯做的那样做起来。”“……我认为他有许多许多女人,我喜欢我有这样的想法,混在这些女人中间不分彼此……”“我想:他的脾性本是如此,在生活中他就是这样做的,也是这样爱的,如此而已。他那一双手,出色极了,真是内行极了。我真是太幸运了,很明显,那就好比是一种技艺,他的确有那种技艺,该怎么做,怎么说,他不自知,但行之无误,十分准确。他把我当作*女,下流货,他说我是他的唯一是爱,他当然应该那么说,就让他那么说吧。他怎么说,就让他照他所说的去做,去寻求,去找,去拿,去取,很好,都好,没有多余的渣滓,一切渣滓都经过重新包装,一切都随着急水湍流裹而去,一切都在欲望的威力下被冲决。……”无以言说、深深掩藏的爱情带着道德的矛盾降临了。选择爱情意味着接受道德上的否定。道德被否定了,但道德自始至终都存在着,渗透到思维深处,甚至成为衡量爱情的标准。否定道德成为真实爱情的前提,深深理解了道德的人在尝试一种无道德的爱。催人泪下、可为之去死的爱不被家庭接受,不为社会接受,甚至不为自我道德评价接受,杜拉斯在自我与社会道德构架之间横上一枚利剑,使它们不能共存。
  3.自我意识中的冲突。
  在毁坏的道德建筑里,新的建设不可避免的开始了,作者否定自己,但叙述
行为本身在塑造新的自我道德的统一。 “这里讲的是同一个青年时代一些还隐蔽着不曾外露的时期……也许是我原先有意将之深深埋葬不愿让它表露于外的。那时我是在硬要顾及羞耻心的情况下拿起笔来写作的。写作对于他们来说仍然是属于道德范围内的事。现在,写作似乎已经成为无所谓的事了……有的时候,我也知道,不把各种事物混为一谈,不是去满足虚荣心,不是随风倒,写作就什么也不是了。我知道,每次不把各种事物混成一团,归结为唯一的极坏的本质性的东西,那么写作除了可以是广告之外,就什么也不是了。不过,在多数场合下,……我不过是看到所有的领域无不是门户洞开,不再受到限制,写作简直不知到哪里去躲藏,在什么地方成形,又在何处被人阅读,写作所遇到的这种根本性的举措失当再也不可能博得人们的尊重……”“……她哭了,因为她想到堤岸的那个男人,因为她一时之间无法断定她是不是曾经爱过他,是不是用她所未曾见过的爱情去爱他,因为他已经消失于历史,就象水消失在沙中一样,因为,只是在现在,此时此刻,从投向大海的乐声中,她才发现他,找到他。” 思考?回忆? 否定的道德曾经预示了爱情的不可能性,可真切的爱的感觉将预示新的道德的可能性,作者用道德心理将自我与社会联结起来。抛弃道德的庇护是为了抨击社会中的虚伪,抗争一种压抑人的伪善。
  观照了道德主体与道德环境,接下来我们可以在此基础上探讨小说中体现的道德
心理的意蕴。
  1.重新设定道德。
  在《情人》、《蓝眼睛黑头发》、《广岛之恋》中,杜拉斯以非常平静的语气讲叙道德边缘地带人们的生活。矛盾仅仅是矛盾,痛苦仅仅是痛苦,没有对错,只有善对人们造成的摧残,恶却使人们回归精神安宁的历史。人们没有思考,只有记忆,没有反抗,只是自然而然地行动,因为不曾思考,所以不曾屈服。传奇式的恋情沾染着深深的悲剧色彩,却又那么纯洁动人,不带有任何理性因素,就是那样一种一旦开始就要不可遏制地进行下去的爱情,快乐而无害,爱是无辜的,却被社会不容,被道德谴责。权势、歧变、战争,它们设定一套道德凌驾在真情实感之中,有这样一些无知的人坚持自己的真情实感,它们的真诚意味着对道德的重新设定。从人的需求、人的尊严的角度来设定道德,还是从社会、从ZF的角度来设定道德,这是产生冲突的症结所在,这里可以自然地引出是人具有终极的意义还是道德具有终极的意义的问题。我想,杜拉(我的qq号:** )斯一定是同意前者,并且将悲剧之美赋予那些与主流道德不合的人物,以历史性的追求来展示对道德的另外一种理解。
  2.审视社会以及形成社会的文化。
  杜拉斯的小说中,社会作为与个体保持距离的背景,只是一些流淌不已的概念,从不表明自己的独特之处,外界之物都是历史地存在,象时间一样不能区分,不可阻挡。在杜拉斯的散文(如《物质生活》)中,社会背景概念才分化出了商人、ZF、官员等,在小说《痛苦》中,背景是战争,是战争中所有人的群像,个人所受到的忽视、在庞然大物面前显出的脆弱无助,成为对社会权威的批判。欲望在这样一种文化中没有受到限制,而人受到了社会的不公正对待,叙述无所不在的欲望、不置可否的爱情便成了一种内在的反抗。蛮横无理的道德使无知走向愚昧,是对理性的先在束缚,妨碍正常的思考。在小说中永远生活着的反叛者让人想到人类践踏着自己。人不可能对面具之下的自己视而不见,揭开了道德的面具,将自己放逐到社会价值之外时,还是要继续生活,永恒的欢乐来临了,反衬出社会与文化的短暂。小说中同时透着厚颜无耻与纯洁无瑕的光耀,回避着思维中惯有的理解,却在它所贯通的深度达到了广泛的接纳。
  3.人的解放。
  杜拉斯的深刻之处,在于将人从欲望的道德中解放出来,交还给永恒的爱情。使人退却、惊惧的犯罪感被纯洁而自然地打碎,人得以回归原本属于自己的欢乐,无拘无束地继续生命的探求。真正的痛苦不是欲望,而是人类把恶赋予了欲望。杜拉斯写出了纯洁无辜的欲望,它充满了不曾被人发现的力量和美。在这样的力量和美之中,人获得自我、获得爱情。人的解放就是向善的靠近。

相关主题: 玫瑰浪漫玫瑰恋人

本文来源:[玫瑰网,www.mgqr.com]

注册玫瑰网会员可以写自己的故事!立即免费注册
leicongyanru 更新的故事
我要评论:
更多>>
  • 🙂
  • 😂
  • 😘
  • 😅
  • 👍
  • 💰
  • 💞
     


下一篇:情人与爱人上一篇:我需要爱...

客服微信号:mgqrkefu       官方客服QQ:278206907(周一至周五 9:00-17:30)     咨询客服    客服中心

    

法律声明:禁止未成年人、色情服务者、婚姻幸福者注册,禁止在本站发布任何色情信息。为避免误导,原玫瑰情人网正式更名为玫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