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人与做事
有一句很有哲理的话,是说做人与做事孰先孰后的,也就是要先做人,后做事。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不会做人,就做不好事,乍一想,不无道理。学会做人,懂得做人的道理,学会待人处事,为自己奠定成功的基础。
但是,现实往往和理想有很远的距离,且说这做人与做事,什么才是做人,什么才是做事呢?恐怕没有一个准确的定义吧!没有办法分得很清楚,往往从我们出生,我们开始丫丫学语,随后接触这个世界,做一些事,同时也是在做人,虽然,家庭、社会、学校都在教育我们,做人的道理,做事的方式,但我们遇到很多事的时候,绝不会因为我们还没有做好人,而放弃做事,这又是为什么呢?事不待我啊!时不待我啊!若是遇事就先想想我们还没有做好人,那么我们是否应该放弃做事呢?若是在商业环境的竞争中,尔虞我诈,又有多少人真正的做好了人!不要说我们放弃去做事,恐怕还不容我们想想是否做人到位了,早已是“物是人非”了,事情早已被别人做了!
看来,先做人,后做事,也不过是一种道德的理想状态。在现实的生活中,我们要一边做事,一边做人,在做事的过程中学习做人,学会做事,学会做人!千万不要因为因噎废食,因为还没有把做人做到位,就不去做事。
当今社会的竞争如此的激烈、残酷,人人都在为自己的前途、事业而苦苦打拼。在这个打拼的过程中,有的人平步青云,飞黄腾达,有的人却停滞不前,平庸无奇。当我们都怀揣希望站在事业的起跑线上时,我相信,大家的憧憬都是一样的,对未来的期许也是一样的。但是,为什么拼搏的结局却不一样呢?成功和失败看起来似乎有天壤之别,但促成它们形成的原因,大多就在于做人与做事的成功与否。
人的一生无非就是两大主题,一是做人,再就是做事。当今有一句流行语“先做人后做事”。这话讲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做事与做人既没有时间上的先后,也没有明显的界限范围,这种提法也就是强调做人比做事更重要。纵观世界历史,大凡能成就伟业者,无不是深谙做人之道。知道做人何时应该进,何时应该退;成大事者,多是方圆通达,在危难时刻总能把做人的机智技巧运用得淋漓尽致。同样的机会,不同的做人方式,会造成不同的后果。有两位姑娘同时聘入一企业共事,A姑娘容貌娇美,学业优异,但总一副拒人千里之外的样子,不与人沟通,人家也不愿与她接近。B姑娘矮小、滚圆,学业一般,却常常是满面笑容,仿佛沐浴春风,同事有急事、难事常能尽力相帮,大家都愿意同B姑娘以诚相处。一年后,A姑娘打道回府,B姑娘却倍受重用,步步高升。
做人是一门大学问,它伴随着每个人的生命全程,需要人们在实践中不断地总结、提炼,是人的立身之本。古往今来,诸多有识之士总结了很多经验,如:唐代文宗韩愈在《师说》中有言:“其待人也,轻以约,其待己也,重以周”也就是告诉人们要宽以待人,严于律己。诸如此类还有“投之以桃,报之以李”,亦即当今我们所说的感恩心理等等。大概这些道理我们都能明白,但往往因为个人的世界观和处事方式不同,运用起来却终有一点不那么得当,这也是我们诸多失败的原因。学会做人,对于各人来说,非一时一事之功,而是一生中时时刻刻,事事处处都要面对的课题和考验,活到老,学到老,是一辈子的事情。因此我们应该常常警醒自己,不断学习、丰富人生。
做事,是一个人能力、才干的展现。何谓会做事?前不久偶然读到这样的一段话,觉得非常精辟,摘录下来或能解释“会做事”:“…不论办任何事情,上级指示的,领导交办的,下级请示的,同事委托的,都要办得明明白白,不能办得稀里糊涂;都要雷厉风行,不能拖拖拉拉;都要严谨细致,不能粗枝大叶;都要有始有终,不能虎头蛇尾;都要严格有序,不能杂乱无章……”这里讲了作事的方法,但更多的是讲做事的心态。要调整好做事的心态不免又要联系到做人了。
现实生活中,做人与做事是相辅相成的,会做人是为了更好做事。人生的价值也就通过所完成的事展现出来了,同时,也只有通过做事,在实践中加强锻炼,才能更好学会做人。做事先做人,是因为人格在空间上决定了做事的空间;做人先做事,是因为人的各种素质,只能在做事中才能形成;人的本质,只能在做事中才能展开;人的潜能,只能在做事中才能开发;人的能力,只有做事中才能发挥;人的成就,只能在做事中才能取得;人的梦想,只有做事中才能实现。做事即做人,做人即做事,是因为做事和做人二者是内在统一的,没有先后之分。没有做事,做人没有根基;做事是我们立身成人之本。我们懂得做事,就永远有可以付出的资本。做事越多,付出越多,收获越大;懒惰越多,收获越小。人生就是由这样一种惯性趋势*纵着,我们用什么样的态度对待做事,这种惯性趋势就会像滚雪球似的,越滚越大。只要我们养成做事的习惯,我们就会拥有越来越多的贡献社、造福社会的资本。
做人、做事西方神话中一个叫西西弗斯的,据说受到神的惩罚,不断地将石头搬到山顶,然后巨石滚落,再从复这个过程,循环往复,无穷无尽,直至死去。一个哲人认为:他是幸福的。而且展开思考,大多数人多经历类似的人生,也就是大多数人客观上是幸福的。因为他藐视神明、仇恨死亡、对生活充满激情,拥有自我对人生的信念。至于这个石头的意义,似乎已经不再重要。人们同情他早于非人的遭遇,但又有多少人可以享受他内心的愉悦?所以生活的本质是自己内心的感受,生活的意义可能更多在于其本身。有人说世界三大文明,其一是欧洲,就是人与自然,而后有了科学;其二是华夏,是人与人,有了儒家,注重如何居家过日子;其三是印度,注重研究人的本身,有了人生本质的深刻思考。我们的先人,大致也是辛苦一辈子,无怨无悔,逆来顺受,信念大概就是“扛着石头”活下去。其实世界上这样的人是最多的,因为太过普通,所以我们反而容易忽视这样的存在。记得曾国藩静思的时候,也是发现自己最为尊重的人:是清早,一个田头担着大粪桶的老农。干了一饷活,回家吃碗米饭是最香的;如果老太婆奖励一块肉,那简直是神仙的日子!因为他们没有太多的思量与欲求,在质朴平淡中辛勤过日子。李开复博士谈及现代管理,总是认为,做人为上。这是符合儒家入世思想的,就是跟人打交道,就是所谓的情商。当然到了今天,我们再也不可以忽视科学了,需要我们具有不断地地学习与超越自我的能力。有了人生的目标,就要不断地巩固与深化,朴素的心情其实永远需要的。
本文来源:[玫瑰网,www.mgq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