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源:[玫瑰网,www.mgqr.com]
- 为人生就是奋斗
白沙城主发表于| 人气:518
---《为人生就是奋斗》再版而作 王利芬 《我们》栏目曾做过一期与八零后的对话,话题主要是围绕当时正在热播的电视剧《奋斗》来谈。在这期节目结尾,我谈到了自已的奋斗历程,我举起了《人生就是奋斗》那本在八十年代只不过两毛一分钱的小册子,我说,这本书是我青少年时所得到的最好的礼物,因为它在我人生价值观形成的初期给我打上一层最健康最亮丽的底色。当时我向在上海演播室的嘉宾,也就是这本书的作者潘益大先生深深地鞠了一躬,以此表达二十多年珍藏在心底的感激之情。节目播出后,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要再版这本书,潘益大先生几次托人请我为再版的《人生就是奋斗》写一篇序言,由于忙于《赢在中国》的收尾工作和《我们》栏目的每周播出,我总找不出一个适合写这个序需要的氛围。因为,写这本书一定会让我步入回忆的长廊,而我总是在向前奔跑,匆忙追赶着时代的变迁。这本书其实就是告诉了我关于人生的一个答案:人生就是要奋斗。这个比较象的答案是通过书中一个生动的例子完成的。这个例子大体意思是说没有一个有权势的爸爸没有关系,书中说“家庭对于有志气有抱负的青年来说,自古以来就只是养育和生活的场所,它既没有理由成为骄傲的资本,也不应成为自弃的包袱。。。。。。 我们理应用自已的汗水去开拓人生的新路。古今中外历史上,有几个伟人大师,是靠着“好爸爸”成才的呢?当你在万里无云的夜晚,抬头仰望,明月如镜,独步中天,灿烂的群星在她身旁黯然失色。但是谁都知道,月亮虽明,自已却没有丝毫的光彩,只是借助了太阳的恩赐才富丽堂皇;恒星的闪烁,看似微弱,却是在用自已的能量散发光芒”。当时读到这一段时好像内心深处被某种东西打动了,因为当时的同学中不乏有受父母荫庇的案例。我记得当时有两种情绪,一种是对受别人恩赐而金光闪闪的人产生一种厌恶之情,还有一种更强烈的情绪就是要让自已的生命像小星星一样发光。如果说,人生中有“心灵洞开”之说,我恐怕就是在那个时候开始的。 我读到这本书的时候是一九八一年,当时正在上高中,知道了人生就是要奋斗,知道了要像小星星一样发出自已的光。但如何能发光呢?对于一个少不更事的我来说,我知道读好书是我能发光的最好途径。当时《光明日报》上有招收博士的招生简章,我指着博士两个字问老师,博士是什么,老师说是中国学历中的最高阶段,要上完研究生之后才能上博士。我当时就发誓一定要上最好的大学,要完成最高的学历教育:博士。当时对国外大学一概不知,就国内而言,我知道中国最好的大学是北京大学。所以上北大的博士成为了我一个高中生清晰的奋斗目标。这个目标就像一颗种子植入了心田,当这个种子遇到外在不适合发芽生长的氛围时,它会蛰伏在心底深处,但它要生长出来的愿望是不会改变的。 由于种种原因,我的学士和硕士都未能在北大完成,研究生毕业后我成为了武汉大学中文系大众传播学的一名教师。十年后,我毅然决然报考北京大学当代文学专业博士时,我对自已说,这是完成我的梦想的最后一站了,否则我再也没有实现自已青少年梦想的机会和心气了。 我相信,有些梦永远是不会死的。一九九一年,也就是我读完《人生就是奋斗》并立下誓言的一九八一年整整过去了十年,我埋藏在心中的种子终于要发芽。一九九一年早春,当我以这样的心理背景参加北京大学的博士入学考试时,其心理压力是空前的,考前的晚上吃完五颗安定片后仍然无法入睡,也许是身体的不适,也许是安定吃得太多,竟然在凌晨呕吐了一个多小时。为了缓解考试的压力,我戴了随身听,挑了几段我最喜欢的音乐,旋律将我又带回了十年前我在早上起来高声朗读《人生就是奋斗》的场面,也无数次闪现我指着那张《光明日报》上博士招生简章问老师的情形。也许是记忆的长河在音乐助推下的原因,也许是少年时的梦想十年后终于有机会实现的缘故,我当时竞泪流满面,激动不已。当时离考试只有几分钟,我只好关掉随身听,含泪走进了考场。
注册玫瑰网会员可以写自己的故事!立即免费注册
- 白沙城主 更新的故事
- 我要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