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源:[玫瑰网,www.mgqr.com]
- 谈包容
㊣紅塵情緣㊣发表于| 人气:470
宽可容人,厚可载物。我认为世界上只有两个空间是无限大的,一个是客观世界的宇宙,另一个是主观世界的思想,这两者可以囊括包容世界上的万事万物。应该说心胸有多大,事业就有多大;包容有多少,拥有就有多少,就如宇宙能包罗万象,思想能纵贯时空。不能包容的人思想具有局限性,也就是心胸狭窄,患得患失,吃不得一点亏;自以为是,听不进不同意见;在利益面前、得失面前不以大局为重,斤斤计较,处处争先,得理不饶人;喜欢生气,对别人的一点冒犯就不能承受,甚至反击报复,这种人的人生之路只能是越走越窄。 而能包容的人“让”字当头,凡事以和为贵,退一步海阔天空;能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和批评,甚至对一些言辞激烈的攻击也能理智对待,择其善者而从之;心态平和、宽容大度、淡然从容。正如《孟子·公孙丑上》曰:“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包容首先是一种博大胸怀。包容的人能得到别人的尊重和帮助,包容的人会因为谦和的姿态避免成为别人的攻击目标,包容的人有着更加和谐的人际关系,从而使自己的工作、事业、生活顺风顺水。 其次,包容是一门精深的艺术。只有领略到了包容他人之举其中的滋味,真正地拥有那份广阔的心胸,那份坦然,那份自然,那份淡定,才是活出了真正的人生。 第三,包容是一种自信心态,“虚空包容万有”,“上与君王同坐,下与乞丐同行”,这样就能活出一种潇洒来。第四,包容还是一种修养,既要有同情弱者、普度众生的天性,还要坚持参禅悟道,内外双修,形成上善若水、度人度己的为人处事哲学。佬字在《道德经》的第四十九章中言:“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圣人在天下歙歙(xi)焉,为天下浑其心,圣人皆孩之。”其意为:圣人没有固定不变的意志,而是以百姓的意志为意志。善良的人,我以善良对待他;不善良的人,我也以善良对待他,这样天下人的品德都善良了。诚信的人,我以诚信对待他;不诚信的人,我也以诚信对待他,这样天下人的品德都诚信了。圣人立于天下,要收敛谨慎啊,让天下人的心灵都变得混沌、纯朴,圣人让他们都变得像孩童一样。我认为这一章其实讲的就是包容,南怀瑾先生的感悟为:“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一切人的需要,一切人的思想,就是他的心理思想,以大家的意志为意志,以大家的需要为需要,而替大家完成。做到如此,才够得上是真正的圣人。“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善人有好的意见,令人特别高兴,对好人也会特别喜欢。坏人所持的反对意见也是意见,只不过他这个意见与善人的意见相反而已。一个圣人,爱一切的善人,也爱一切的坏人,因为坏人更应该救,更要帮助他。“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这个人有道德,相信道德,他当然是我所信的,也会对他更好;反对道德的那些坏人,我一样信他。信他什么呢?相信人性本善,有一天他会自己觉悟的,会走上道德这条路的。“圣人在天下歙歙焉,为天下浑其心,圣人皆孩之。”“歙歙”就是包含的意思,一个得道的人,始终是包容一切的。“浑”也就是阴阳浑厚,善恶是非平等。善人可敬,坏人可怜,可敬与可怜,只是两个方向的不同表达,而爱人的仁慈之心是一样的。真正的圣人,他的道德修养就到这个境界,所以他能代表天地之心。以圣人境界的角度,看世界上一切众生都是小孩,圣人永远爱护他们,永远教化他们,不会与他们对立。所谓圣人之心以天地为心,若拿人道来讲,圣人之道即为父母之心,他看天下一切人,如自己子女一般。父母哪儿有不包容自己子女的,不管他是好孩子,还是坏孩子。包容是一种人生心药,包容是一种生活态度,包容是一种成功哲学,包容是一种人文精神。
注册玫瑰网会员可以写自己的故事!立即免费注册
- 我要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