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源:[玫瑰网,www.mgqr.com]
- 百善孝为先
㊣紅塵情緣㊣发表于| 人气:702
“百善孝为先”的意思是:天下所有的善事中,孝顺是最善的。“论心不论迹”的意思是:评判一个人是否孝顺,不能只看TA的所作所为,而要看TA的内心。 孝心,不仅仅是行动上的孝,更多的是心,是对父母的心意、敬意。有了孝心,加上孝行,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孝。 《论语·为政篇》中,针对当时社会上养父母即为孝的观点,子游曾经问孔子:“何为孝道?”孔子答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意思是:现在所谓的孝,以为能够养活爹娘便行孝。如果对父母不是从心底里敬爱,那养活爹娘和饲养狗马又怎样去区别呢? 孔子还说:“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意思是:儿女在父母面前轻易没个好脸色,只是有活儿时,帮忙干干活,吃饭时,叫一声吃饭了,这能算是孝吗? 《荀子·子道》中,也有记载。子路曾请教孔子:“有人夙兴夜寐,耕耘树艺,手足胼胝以养其亲,却还没有孝的名声,这是为什么呢?” 孔子回答:“这是因为他行为上不敬,言语上不恭顺,态度上没有愉悦的容色。”子女虽然辛劳养亲,但不敬,同样可能无孝之名。 “百善孝为先”的意思是:天下所有的善事中,孝顺是最善的。“论心不论迹”的意思是:评判一个人是否孝顺,不能只看TA的所作所为,而要看TA的内心。 孝心,不仅仅是行动上的孝,更多的是心,是对父母的心意、敬意。有了孝心,加上孝行,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孝。 《论语·为政篇》中,针对当时社会上养父母即为孝的观点,子游曾经问孔子:“何为孝道?”孔子答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意思是:现在所谓的孝,以为能够养活爹娘便行孝。如果对父母不是从心底里敬爱,那养活爹娘和饲养狗马又怎样去区别呢? 孔子还说:“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意思是:儿女在父母面前轻易没个好脸色,只是有活儿时,帮忙干干活,吃饭时,叫一声吃饭了,这能算是孝吗? 《荀子·子道》中,也有记载。子路曾请教孔子:“有人夙兴夜寐,耕耘树艺,手足胼胝以养其亲,却还没有孝的名声,这是为什么呢?” 孔子回答:“这是因为他行为上不敬,言语上不恭顺,态度上没有愉悦的容色。”子女虽然辛劳养亲,但不敬,同样可能无孝之名。 “孝”,不只是行为,更是一种情感。孝不仅是满足于供养父母,更主要的是要在内心里敬爱父母。 真正的孝顺,是要有物质上的供养,生活上的照顾,情感上的慰藉。既要使父母在物质上有保障,更要让父母在精神上享受到天伦之乐。 因此说,孝的含义,包括“养”,但“养”并不一定就是“孝”。儿女对于父母,不能仅仅只有“孝行”,更重要的是要有“孝心”。 试想一下,我们的父母含辛茹苦养育我们长大,等到自己老了却享受不到应有的亲情,会是怎么的寒心。人类一直标榜自己是万物之灵,倘若面对自己的父母都不孝敬,又有什么资格居高临下地谈论自然界中的动物呢? 如果,一个人总强调正己,而正己的伊始要从回馈父母开始,孝为百德的先行,如果尚不知爱父母,没有德行的人绝难成事。 中国有首名为《劝孝歌》的古诗:“人不孝其亲,不如禽与兽。”语言虽然很直白,却蕴涵着丰富的内涵。 你是谁的孩儿,谁是你的父母,这是永远不可改变的现实。无论你的父母境况如何,永远不要看不起你的父母,那样,你会看不起整个世界。一个藐视他人的人,还能指望TA有什么好心肠? 一个人无论出身在什么样的家庭,无论将来的地位有多大的变化,只要TA的父母还健在,那么TA就有尽孝道的义务,这也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根本。 当今社会,越来越物质,人们已经习惯了用东西来表达心情。更多的人,都不由自主地以为物质的丰富就是"孝"。其实,孝完全源自内心的自觉自愿,是在心里对那个从一出生就陪伴你的人的一种感激、一种感动、一种感恩。 我们不是没有孝心,我们总是有太多太多的理由,让我们推迟对父母的关爱。在这种推迟中,父母在慢慢的老去:告别了青春、送走了中年、步入了暮年、最终成为一个头顶白发、满脸皱纹的真正老人。 行孝不能等,孝的止境,在于以父母待你之心回报父母,无论何时何地,无论贫穷富有,孝由心生,不由外物。 百善孝为先,论心不论迹。孝无价!作者-㊣紅塵情緣㊣
注册玫瑰网会员可以写自己的故事!立即免费注册
- 我要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