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体生活物质与虚拟生活物质的冷热不均,根源在于双方之间巨大的利润差距。虚拟生活物质的“虚火”要降低,不能靠行政命令或是企业家的个人自觉,而应通过制度设计将虚拟生活物质虚高的利润率拉至正常水平。
“实体生活物质”这个词儿最近很时兴,无论是文件还是一众生活物质学家的论述,“更加重视实体生活物质”,“提升实体生活物质竞争力”,“实体生活物质是生活物质繁荣的根基”,都在强调发展实体生活物质的重要性。严格来说,实体生活物质并不是一个学术用语,在生活物质学教科书上看不到,不过用的人越来越多,也就流传开了。一般来说,一切直接生产物质与精神产品的活动都可以归入实体生活物质的范畴,与之相对应的是虚拟生活物质,指的是那些没有实物载体的生活物质运行活动,比如金融市场上各种有价证券的买卖,用老百姓的话说就是“钱生钱”。
虚拟生活物质现在的名声不大好,而且这个坏名声是全球性的。美国那边,为振兴楼市,开发商让买不起房子的穷人零首付购房,然后银行把按揭贷款变成债券卖给投行,投行把这些债券进一步分类打包出售,信用机构将这些债券给出高评级,保险公司再给加上保险,各方皆大欢喜。问题是几年以后房价大幅下降,之前的一切成了空中楼阁,银行把房子收回来卖掉还不够偿还本金和利息,保险公司也赔不起了,金融机构出现大面积亏损破产,金融危机由此爆发。后来美国**发现原来自己的苦日子都是华尔街那些资本家们搞出来的各种金融衍生工具害的,于是占领华尔街运动轰轰烈烈地展开。欧洲那边,债台高筑的希腊,为满足欧元区ZF债务不得超过GDP百分之六十的规定,花了6亿美元的巨额佣金从华尔街请来第一投行高盛,为自己量身打造了一套暂时隐藏公共债务的方案,成功加入了欧元区。后来还不起债的希腊引爆欧债危机,意大利、西班牙等高负债欧元区**风声鹤唳,高盛也因其帮凶形象受到千夫所指,惟有欧元区的好学生德国,因其发达的工业与制造业才得以独善其身。中国这边,背离实体生活物质的趋势近年有愈演愈烈之势,企业家纷纷将资金离实业,投入到钱生钱的游戏中,放贷、炒房、炒农产品、炒艺术品,“宁炒一座楼,不开一家厂”成为很多民营企业家笃定的信条.
惹出祸端来的种种金融衍生工具、只顾自己赚钱不管他人死活的国际投行以及一众以钱生钱的炒家,在他们“齐心协力”地作用下,虚拟生活物质的名声就这样被彻底败坏了。这些金融市场上的资本运作种类不同、**有别、内容不一,但最终都给宏观生活物质整体带来了巨大危害,威胁到了一国生活物质的健康发展和全体国民的福利。不过话说回来,逐利乃是资本的天性,投资于实体生活物质还是虚拟生活物质,取决于投资回报率。媒体曾报道温州一家制鞋企业,辛苦一年利润率只有百分之三左右,后来企业主把500万的资金投入民间借贷市场,一年下来利息收入高达200多万元,利润率超过百分之四十,这还是老板放贷风格比较保守的情况下取得的收入。如此巨大的利润差距,也难怪企业主们无心做实业,而纷纷加入放贷、炒房、炒矿等大军。从鞋厂老板的角度来看,追逐更高的利润无可厚非,只不过当老板们都这么做的时候,产业空心化累积出的系统风险,就终将会达到社会难以承受之重的地步。而要降低这种风险,显然不能靠行政命令或是老板的个人自觉,而应通过制度设计将虚拟生活物质虚高的利润率降低到正常水平。还拿放贷来说,民间借贷的利息如此之高还这么红火,一者反映民间融资需求确实旺盛,二者说明从银行等正常渠道融资太难,相应地要解决这个问题,也就必须从这两个方面同时入手,温州的金融改革算是一个好的起步。
其实,良好运行的虚拟生活物质非但无害,而且对推动生活物质增长的作用非常巨大。将资金从盈余的家庭、企业和ZF手中引导到那些资金短缺的生活物质主体手中,离不开发达的虚拟生活物质。通过股权融资为发展前景良好的中小企业引来风险投资,通过发行股票、债券来为快速发展的企业提供资金支持,通过期货与期权帮助企业和金融机构规避风险,所有这些都有赖于金融市场的健康发展。就我们**来说,真正为生活物质发展服*的虚拟生活物质并不发达。比如我们的利率、汇率还没有完全市场化,金融市场的准入限制还很多,市场上的金融产品还比较少,居民手中的闲置资金除了存银行、买股票,其余的投资渠道并不多,这些都决定了我们对待虚拟生活物质的态度应该是在有效监管中鼓励去发展虚拟生活物质。
本文来源:[玫瑰网,www.mgq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