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西是美国东部一个小镇上的服装店老板。有一天,一群小孩子集合在他的店铺前,一边玩耍,一边骂着:“犹太鬼……犹太鬼……”
在傍晚小店关门前,摩西给每个孩子2毛5分钱,还向他们道谢。
第二天,又来了一群孩子,一边玩,一边骂“犹太鬼。”
到傍晚,摩西给每个孩子1毛5分钱,同样向他们道谢。
第三天,孩子们又来吵闹,连声咒骂“犹太鬼”。
到傍晚,摩西只给了他们每人1毛钱。小孩们脸上呈现出不满足的神色,但还是收下了。
第四天,这群小孩又来吵闹了。但到傍晚时,摩西却把手一摊,表示不再给钱了。
孩子不明白怎么回事,便问道:“大叔,您为何不给我们钱了?”
摩西回答说:“很感谢你们为我宣传,如今效果已经达到了。”
如今效果已经达到了,究竟达到了什么效果?
仔细看来,至少有两项效果。
一个效果是帮助小服装店做广告。在美国,服装业是犹太人的行业,在近些年东方服装大举进入美国之前,男装的85%、女装的95%都是在犹太人的服装厂中生产并销售的。这种格局的形成,说明美国人还是很喜欢犹太人设计制造的服装厂,服装是可以以“犹太人生产的”为号召的。所以,孩子们“反犹主义示威”闹得越凶,“犹太服装店”的名声也传得越远。
第二个效果是帮助孩子们扭转了反犹主义的态度。小孩们最初前来吵闹咒骂犹太人是出于某种他们自己也不知就里的反犹偏见,这种偏见显然是社会污染的结果,但仅就这些孩子的行为来说,则多少是带有自发性的。对孩子们的自发行为,用硬的是不行的,无论是用骂还是恐吓,只会激发他们更大的兴趣;如果要是诉诸武力,则有可能酿成真正的反犹主义暴乱。而现在由于不打不骂反而给钱,已于不知不觉中将他们自发的反犹胡闹转变为争取犹太人的赏金的打工,而打工则必定随着报酬的递减,积极性也递减。所以,孩子们称犹太鬼为大叔时,他们已全然忘记了自己来此胡闹的游戏性质,而认同于“打工仔”的身份:“不给钱,我们就不干了!”对付这种不可理喻的反犹主义,还有更好的效果吗?
本文来源:[玫瑰网,www.mgqr.com]